周泽雄歪批三国正文 曹操魔方

返回目录
评论字数 19798阅读模式

一、别一种完人

曹操是一言难尽的,他其实也当得起"完人"二字若诸葛亮的"完人"体现在高尚的人格节操上,曹操则在性格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曹操的幸运在于,由于他超卓的异秉、超人的成就、超常的性格和超迈的辐射力,讲述他的故事,褒贬他的为人,遂千年不衰地成为人们的习惯冲动,他留存至今的事迹、传奇也变得格外众多,以至谁都不会对他感到陌生当然曹操的不幸也与此关联,即曹操的能力虽十倍于汉高祖刘邦,但由于他毕竟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江山一统的大业,也没有像刘备、孙权那样亲身到御座上过一把瘾,换言之,由于他没有动用强力将自己宣布为正统,不领情的旁人、后人便反而将窃国大盗的咒语啐向他的面门此外,由于曹操的后继者一个比一个无能,大魏江山几乎算不得一个完整的朝代,他开创的政权甚至没能延续到培养出本朝的史官,即匆匆易手,这也加重了对曹操的不利他的身后声名只能交由形形色色的失败者、颠覆者去嚼舌根了鲁迅先生在那篇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针对曹操的处境,曾如此感慨道"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许是先生演讲时未曾特别留意(这也是演讲这一形式本身难免的),鲁迅在这里只提到了"后一朝人",而由于"鼎立"的特殊性,事实上当时来自敌对国蜀汉和东吴史官的编派与损毁,对曹操的伤害只会更大一些,更刻薄尖诮一些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为什么没有人指责刘邦"篡秦"、李世民"盗隋",唯独曹操特别易被人说成"篡汉自立"的大奸臣呢?看来,曹操的背运之处在于他想做好人却不彻底,想做坏人也不彻底,本欲两面讨好,结果反而给自己惹上无穷后患试想曹操若在年富力强、一手遮天之时,毅然将慵弱无能的汉献帝推下龙床,以魏代汉,亲履御殿,结果会怎样呢?由于他有更充分的时间可供经营基业,安排后事,死后的江山想必也会稳妥许多,也更有可能遇上这一天,由本朝的史官来赞颂魏太祖的英明神武倘如此,正如人们不会指责项羽、刘邦颠覆秦朝江山一样,人们提到曹操时大概也会换用一种类似"想我高祖斩蛇起义"的崇敬口气了曹操没有,"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应该是他的"本志"然而鉴于老子尸骨未寒,儿子曹丕就迫不及待地代汉自立这一事实,曹操便再也做不得"周公"了私意以为,正是在"代汉自立"这一两难抉择上的狐疑不决,首鼠两端,造成曹操最大的失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话说回来,曹操虽然功高震主,能够长时间玩皇帝于股掌之间,好像也从来没人建议他高卧龙榻,谋士董昭只不过建议他效仿周公故事,"九锡备物",立为魏公,就遭到个别人的反对,包括曹操最为倚重的荀彧曹操不该(不配)有帝王之相,这好像乃是时人的共识在曹操的敌手那里,"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说法也总能得到广泛传播,曹操之踧踖难安,意绪难平,也就不为无因了想来曹操那难以启齿的出身,也是障碍之一,他本人对此也深有体认一个"本非岩穴知名人士"的人,要想在东汉末年唯世族大姓是举的社会选拔体系中混出点名堂,自然会有额外的难处曹操祖父曹腾乃不具生育能力的宦官,父亲曹嵩只是曹腾的养子,一个"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的人,所以曹操的真实背景,也就难以稽考了曹操为什么独有一个小名"阿瞒"呢?为他命名时,父祖们曾有过何种难言之隐呢?曹操另一个小名"吉利",作为与"阿瞒"的对应,会不会暗示所"瞒"之事颇蕴凶兆,故须用"吉利"二字加以消灾呢?此外我们知道,曹操甚至连姓氏都缺乏家族依据,他本该姓"夏侯"才是,他父亲当年之所以改"夏侯"为"曹",乃是为了从养父曹腾之姓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曹操不是袁绍,缺乏庞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撑;曹操不是刘备,没有一个悠远绵邈的帝王谱系可供露脸;曹操也不是孙权,能够尽享伟大父兄创下的那一片煌煌基业,所以曹操只能仰仗自己乱世英豪的非凡才能,自创江山,自铸伟词,所谓"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好在他有着非常全面的才能,文才泱泱,武略滔滔,智谋傲视同侪;他的性格亦张弛有致,极具包容性如果说曹操的阴鸷、猜忌和机变百出的权诈人所难及的话,他生命形态的舒展、开阔,也同样是时人(乃至后人)驷马难追的极端的丰富、难以梳理的庞杂、两极相映互动的矛盾,我相既是自然界的本来意志,也是某些伟人的当然体现曹操不仅没能例外,还体现得尤为彰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二、呵笑疆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我发现,不管记述者对曹操持何种立场,他们都无法回避一个表情曹操在笑,曹操始终在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联想到中国古代史官通常并不特别留意传主的表情,在那些常常被精简到极处的文字中,我们总是很少看到生动鲜活的面孔,人们在记载曹操时不约而同地强调他的笑,便大值得深究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记得幼时看曲波先生《林海雪原》,知道威虎山上"八大金刚"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不怕座山雕哭,就怕座山雕笑"理由是座山雕的笑,意思浅显,匹似杀人席上的"掷杯为",它只表达一个我要杀人了相形之下,曹操的笑则要诡谲得多,丰富得多,其含义常常是不可忖度的稍举数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时代针对曹操最著名的一句评语,同时也不可思议地成为曹操事实上的盖棺论定之词这句评语对曹操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比深重的,它成了一根不可摆脱的耻辱柱,从此如影随形地追逐曹操一生,死后又如冤大头似地在曹操坟茔上缭绕不去蹊跷的是,这句评语其实是曹操自找的,为了从那个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子将口中讨得这句判词,当时曹操肯定使用了某种迹近无赖的胁迫手段敏捷的史官记录下了曹操初闻这十个字时的表情"大笑"──这一笑诡不可言,何况笑面人当时最多年方弱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4709.html

据《魏书》记载曹操当年与袁绍一起在大将军何进府中时,为了对抗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何进决定借助外力,招董卓入京曹操预见到其事不妥,坚决反对"阉竖之官,古今皆有,欲治其罪,应当先诛元恶,交付一个狱吏就行了,何必大动干戈地调军队入城呢?若想把宦官不问首恶协从,一锅端掉,事情必然会泄露,我料其必败"----曹操说这话时可是性命交关,再加位卑职浅,常理似乎非急切诚恳之表情莫办奇怪的是,曹操当时竟仍然呵呵笑着微笑还是嘲笑?从容的笑还是勉强的笑?坐山观虎斗的冷笑还是迦叶拈花似的超然之笑?

曹操饱受祢衡的侮辱,当然寻思着报复,为此决定让祢衡充当宫中的鼓吏我们已经知道,祢衡对自己的弄臣地位竟仿佛懵然无觉,换衣服前干脆先在大堂里脱得一丝不挂曹操又一次笑了这一次笑我们总算听懂了,它的含义最接近自嘲,为自己辱人不成反取其辱,寻求一个明智的台阶

袁绍觅得一块充满危险象征的玉印,有次在和曹操同席的时候,他偷偷撞了下曹操肘部,装出非常体己的样子,向曹操出示了这块宝贝据说,曹操对袁绍正式生出厌恶之心,即始于对这块玉印的一瞥之中但当时袁绍眼中的曹操,依旧是一副呵呵的笑容──这一次笑与其说有几分座山雕的样子,倒不如说更接近刘备的表情充满韬晦,隐机待发后来曹操拒绝袁绍另立新帝的提议时,曾笑得更欢,语气里竟似还有小娘子与情郎打情骂俏的架势,"我才不听你呢!"回营后立马抹去笑容,正式将剿除袁绍列入议事日程

最具曹操特色的笑,总是发生在吃败仗之后曹操这时的笑,几乎也是最程式化的,亦即它不以吃败仗的程度而改变,不管是"误中匹夫之计"型的小失利,还是如赤壁之战那样全面溃决型的大惨败,他总能颜色不改,笑容依旧瞧不惯曹操的人尽可以将这类笑看成奸雄本性的大暴露,事实却是正是这种敢于笑傲挫折的神情,使曹操能够从每一次失败中迅速站起,有时甚至还能运用非凡的清醒和坚韧,将适才的失败迅速转化为反戈一击的大好机缘,以至从结果上看,本非得已的失败竟具有欲擒故纵的奇效于是,几乎就在"今日几为小贼所困"的同时,曹操取得了更大的胜利──显然,仅仅为了端出一副不在乎的表情,仅仅为了打肿脸充胖子,是不可能收到如此现实效果的

曹操最具奸笑特征的表情,出现在那部对曹操不太友好的《曹瞒传》中,如"公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求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公大喜"这一节被罗贯中几乎全文照录在《三国演义》中若此事属实,曹操确实奸滑得无以复加,你看他"奸"得那么坚决和自然,那么从容又坦然,我相现代测谎器在他面前一定没有用武之地虽然反过来我们也要问一下以曹操当时处境的凶险,以许攸来自敌对国的身份,以曹操对许攸既欢迎又提防的矛盾心态,曹操此时笑容可掬地撒谎,难道不是场合的无奈吗?曹操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不同,克林顿因侍应生莱温斯基一事向大陪审团撒谎属于保护一己私利,曹操的撒谎则关涉到整个军事集团的利益何况,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是说"一个在政治上按原则行事的人,就如同嘴里横着根木杆穿过树林"曹操也有笑得格外迷人、格外纯粹的时候,那往往是在酒席上议论风发,契阔谈宴,话题可以没遮没拦,尽情驰骋,这时的曹操竟会笑得前俯后仰,全然不知何谓体统,"以至头没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

三、变幻无常

诚然,曹操也不尽是整天笑呵呵的,此人性格的复杂多变,也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他当然也有哭泣的时候,如多年老友鲍死于黄巾军手下,曹操试图用钱财向黄巾军赎回鲍尸身的要求也遭拒绝,无奈,只能请木匠雕刻一座老友的形体,权供祭吊之用,曹操眼泪可没少流淯水一战败于张绣之手,长子曹昂阵亡,曹操守护神般的将军典韦,也为自己捐躯,曹操好几次悲伤过度,竟至涕泗交迸──请允我这里插上一句总体上看,与今人比较,古人属于特别善哭和好哭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现代人的习惯古人既不像现代人那样活得压抑,恰到好处的哭又常常成为某种礼节上的需要,而古代史官对"哭泣"的记述常常又显得不遗余力,是以只要在史料中能以一定篇幅站住脚的人,我们总能多少地读到他的"哭泣"们还发现,古人之哭,并不以自己是否"响当当的铜豌豆"为转移曹操手下最雄猛的武士许褚,即因曹操之死而哀嚎终日;人民记忆中最为粗豪威猛的英雄张飞,在兄长关羽死后,也曾哭成泪人儿一个可见,试图通过"哭泣"与否揣度某人性情,未必是一个好办法我们且匀出笔墨,再看看曹操的"动怒"如何?

曹操合家老小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后,急欲报仇血恨的他完全置夫子"不迁怒"的遗教于度外,竟然像后来性喜"屠城"的蒙古军那样,对徐州人民大开杀戒虽不至于杀得鸡犬不剩,但参照荀彧"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的说法,则曹操此番"所过多所残戮"的暴行,仍属禽兽不如郭沫若先生当年不管如何偏爱此君,仍无法在这件事上为他寻求开脱这是十足董卓一流的暴怒讽刺的是,曹操一面有感于董卓造乱,在《蒿里行》中哀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面又运用自身的蛮力,一手再现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景观对父亲的哀思,难道一定要通过让无辜者头颅落地的方式,才能寄托吗?

曹操有一度显得非常迷乱,动辄大怒,弄得手下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当时正逢曹操在张绣手下吃了败仗,人们便想当然地将这份情绪反常,归之于战场失利曹操虽然平时总是一副开明的样子,真动起怒来,手下还是一个个躲得远远,无人敢问的,只除了荀彧"不可能",荀彧对试图让他打探消息的钟繇说"以主公之聪明,必不会为既往之事所左右,肯定别有隐情我这就去问问"曹操见了荀彧,便将刚收到的袁绍来递给他原来,这是一封措辞恶毒的,字里行间还扑闪出几丝阴寒的杀伐之气──人们也许要问,以曹操之"聪明",他并非第一次受到侮辱,更非第一次受到"朋友"的侮辱,当年老友张邈突然翻脸勾结陈宫、吕布,一举端掉曹操大半基业,曹操仍显得从容不迫,何以曹操当时不怒,偏偏此时暴怒非常呢?理由不难找寻袁绍太强大了,以双方实力对比,曹、袁对抗匹似轻量级拳王与重量级拳王的争斗,曹操无需亮开架势即已先落下风曹操显然是在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发愁虽然后来的官渡之战乃是曹操这辈子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但仔细玩味曹操此前此后的种种言行就会发现,曹操似乎始终没有抱过必胜的念"侥幸取胜",这正是曹操的自我评价

反过来我们也就能理解,曹操之所以不为张邈辈动怒,实系内心一股不屑之情使然

曹操杀大名士崔琰(崔琰事详下)时的心态,暴烈得近乎失常他让狱吏暗示崔琰自己了断,没想到崔琰完全会错了意,照旧在狱中接待宾客,谈笑如常"这老不死的难道非要我亲自动手吗?"曹操嘴角一撇,狱卒慌不迭地将曹操原话传递给崔琰"原来曹公是这个意思,好说好说"崔琰当即从狱卒手中接过钢刀,以一种比今人点一枝烟更潇洒自然的姿势,抹断了自己的脖子

暴怒的曹操,与笑呵呵的曹操,究竟哪个更真实呢?我们还是像和面粉一样,把两者结合起来吧正如平淡与乏味乃是绝大多数凡夫俗女的生命本性一样,矛盾,最为尖锐、最难调和的矛盾,也正是曹操的特征曹操最让人称奇之处在于,无论体现其本性中的阴暗面还是光明面,他似乎都能做得简净洗练,不露斧凿之

前太尉桥玄,名重士林,对曹操也曾深有洞察,《世说新语》中即载有他一句与许子将意思相似的话(者不如说是该评语的另一个版本)"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然而奇妙的是,明知其"奸",桥玄对曹操仍然有一种爱不释手的亲情,不仅愿意将家属郑重托付给这位小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小老弟,还极愿与曹操一起说笑有一次两人同行,桥玄忽然煞有介事地对曹操说"我死之后,你路过我的坟地如不献上老酒一斗,肥鸡一只,走出三步后肚子痛得打滚,可别怨我"──忘年交而能相处得如此融洽和不拘常理,亦可窥曹操的魅力(当然为自己肚子计,曹操没忘了给桥公上坟)长曹操二十四岁的蔡邕,与曹操关系之独特也曾被曹丕形容为"管鲍之交",曹操后来愿出重金赎回蔡文姬,显也渊源有自这位蔡邕虽属大名士,实在也不乏荒唐之处,断烂万卷的钱锺书先生曾对他那篇"残缺"的《协和婚赋》,按《淮南子·说训》"视书,上有'酒'者,下必有'肉',上有'年'者,下必有'月'"之法细检,针脚绵密得如同"慈母手中线",从而得出结论蔡邕实为中国"淫亵文字始作俑者","'钗脱'景象,尤成后世绮艳诗词常套"(见《管锥编》1018)

曹操擅长在人性的两面作战,他的猜忌无人能及,他的宽宏同样世无其俦;他的残暴可比禽兽,他的诚挚亦能令人叹息弥襟,他的性格看来具有现代魔方的构造,一经拆卸,饶是圣手也难以重新还原何况,他的能力又是那样全面,仅仅不加分析地阐述,都显得行道危危须知"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法,施之于泛泛之辈自属方便法门,用在曹操身上则必然效用尽失他的肌肤纹理上,显然既有豹子的斑斓,梅花鹿的绚丽,又有着雄鹰的单纯,兔子的素白质感上也同样变幻莫测,贸然揣测,必遭盲人摸象之讥时而强硬如龟甲,时而柔滑如池鱼,时而坚韧赛牦牛,时而绵软胜蝴蝶唉,罢了,我且把总括的野心搁置一边,只就其性格的各个侧面,再略加点评

四、宰相肚量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能用在世称"奸雄"、生性"好忌"的曹阿瞒身上吗?

在《文和乱武》一章里,曹操曾以一副不咎既往的态度,满腔热诚地接受了宿敌张绣的投降作为一个极端务实的人,曹操如此对待张绣,固然有事急从权的成份官渡交战正酣,敌强我弱,当然宜捐弃前嫌,尽可能地吸收一切力量,为我所用然而曹操总得忘了长子曹昂的死因、爱将典韦的惨状,何以在时过境迁之后,仍对贾诩这位张绣的幕后操纵者诚不疑呢?曹操弥留之时,曾在半昏迷状态中对妻子卞氏吐出这样一句话"我到了那边,子修(曹昂字)若问我'我母亲在哪?'我该如何回答呢?"魏种是一个颇受曹操任的人,曾任河内太守,曹操对他有荐举之恩当年兖州被张邈、陈宫、吕布等人夺去,郡县多叛曹应吕之时,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地发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飞头之国,断臂之乡,看我不收拾你"随着曹操大军的节节胜利,不多久,叛逃的魏种即被兵士绑得结结实实,送到曹操面前"哪能这样对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亲自上前为魏种解开绳索,仍旧让他官复原职,就像两人之间根本没有过节,就像自己从来没有发过誓──"唯其才也",曹操这样解释道

曹操不杀刘备,说起来肚量也大得惊人依刘备此前反复无常的行为,他本来完全可以找到杀死刘备的借口,何况他早已看出刘玄德体内有一股不羁的英雄心,不仅不可能为自己所用,且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曹操说

曹操放关羽归山,更显出其超乎群英的雅量那本来是一个借机杀死关羽的大好机缘临阵叛逃,投靠强敌,即按现今的战争逻辑,也是一个在军事法庭上必将受到严惩的行为当时关羽旧主刘备,正以贵客身份,坐在劲敌袁绍的府上不可猜度的曹操,竟嘱咐下人先去通报"云长慢行",再亲率百官,备上丰厚的礼品,亲自为关羽祖道送行想想刘备、关羽后来给曹操造成的危害,曹操为求一时风雅,实在付出了过于高昂的代价──后来沮授同样欲效关羽行迹逃归旧主袁绍,曹操为什么突然又雅量尽失,把他杀害了呢?(沮授事详后《英雄末路》)

曹操最惊人的肚量(此等肚量,即在宰相堆里也属百里挑一)体现在官渡之战后袁绍仓皇溃逃,曹军兵士从袁绍主帐里搜出大量书简,其中不乏曹操手下与袁绍暗通消息的函"把他们一个个找出来,按军法就地处决",几个对曹操最忠诚的谋士武将,不约而同地建议道,言词里充满愤激之色"免了,免了当时我都自身难保,有人希望在我死后能另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自属人之常情烧了吧,都烧了,谁也不许偷看"当然,从谋略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曹操这份肚量命名为"怀惭术",亦即通过让手下羞愧的方法,使他们从此以后更加俯首帖耳,再也不敢(不忍)对自己有任何不忠与曹操应无血缘关系的曾祖父曹节,也曾有过相似的雅量,虽然是在一个普通得多的场合有人家里的猪了,越看越觉得曹节家的那只猪有点像,便蛮横地上门认领,"喂,姓曹的,我家大白猪怎么光天化日之下到你府上来啦,还不快快还我""是吗?"曹节急忙起身,领客人到猪圈,"是哪头?""就这头!""对不起,麻烦您就领回家吧,不好意思""哼,偷了人家的猪,说声'对不起'就够啦,这么轻巧"邻人哼哼唧唧地牵着曹家的猪回家了,却见到自家的猪正在路上愣愣地瞧着自己古人似乎是勇于知错就改的,羞愧之下,这位邻人当即备上重礼上曹家请罪,曹节依然只是笑笑我们提到过的的那位讨伐黄巾军的著名将领皇甫嵩,也特擅此道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他知道手下有人受贿时,不仅不加责罚,反而给他更多的钱财,结果,受贿者中竟有因羞愧而自杀的──可见,即使将曹操的肚量归结为"权谋"和"怀惭术",仍无法否认曹操的宽宏若道德上不能令人折服,谁又会因你而"怀惭"呢?

五、小人心事

然而,如果曹操总是体现出上面这般恢阔的气度,千余年来集矢在他身上的种种诛心之论,也就无从生发了好猜忌的曹操,其阴暗险诈的小人心事,也同样是史不绝书的这尤其体现在曹操的无端杀人上

京剧《曹操与杨修》之大获成功,顺便也将杨修的千年冤狱再次闹得沸沸扬扬世人常将杨修之死归之于"忌才",当年罗贯中也坚不疑,还拿出杨修善于通过"猜谜"、"射覆"道破曹操心事作为例证这其实是很奇怪的,被曹操压根儿瞧不起的祢衡视做"小儿"的杨德祖,即就才华而论,在当时也难称翘楚,建安七子中既没有杨修的名,后世昭明太子萧统收罗宏富的《文选》,也仅收录了他一封致临淄侯曹植的简札(该起句与末句都是"修死罪死罪!"),曹操对才华数倍于杨修的王粲全无忌惮,风发一时的建安七子事实上都曾为曹操所重用,缘何唯独对杨修别有所忌,必欲杀之而后快呢?按杨修本司徒杨彪的公子,弘农杨氏,在江湖上的声名也是仅次于汝南袁氏的,曹操虽于杨彪颇为不敬,一度还曾把他收付牢狱,许因投鼠忌器,怕堵塞天下英雄之路,曹操终于没有对杨彪动手,自毁令名,孔融之劝,也不过是卖个面子,达到一鸡两吃之效罢了再者,曹操乃天下雄才,杨修乃世家秀才,说雄才会嫉妒秀才,就像说雄鹰嫉妒山鸡一样难以理喻,何况,即以文学而论,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巍巍成就,又岂是成百上千个杨修所能倚多为胜的当然,心理问题不适合用算术的加加减减来解答,我的答案是虽然杨修肯定曾多次惹曹操不快,曹操杀杨修主要还是出于顾忌自己身后的安宁由于袁绍与刘表在处理继承权问题上都留下了致命的祸患,心有余悸的曹操为避免死后发生同样的悲剧,便决定削弱曹植的力量,剿除他的党羽杨修之死,正在于他与曹植过从甚密,在于曹植因擅走司马门一事而突然在曹操面前的失宠

我们当然可以假设,若曹操没有改变早先对曹植的偏爱,决意立曹植为太子,遭殃的恐怕就是曹丕的智囊团了为儿子的利益杀人,曹操也不是第一回了,其实有个叫周不疑的孩子,他的死比杨修更值得同情,也更能说明曹操无可救药的猜忌那孩子太聪明了,也许只有曹操早夭的神童儿子曹冲(字仓舒)可以和他匹敌(按"曹冲称象"故事,大似有佛门智,故陈寅恪先生断定属陈寿附会佛典)在曹冲还活着时,曹操对周不疑大有好感,一度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但遭到周不疑婉拒曹冲既夭,曹操担心曹丕等人没能力控勒周不疑,遂果断派出刺客,将年仅17岁的周不疑杀死在某个谁也不知道的荒伧所在

崔琰,一位非常值得爱戴的名士,事实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当年曹操初得冀州,将崔琰救出袁绍大牢时,曹操兴致勃勃地对崔琰说"昨天我查阅了一下户籍,发现贵州竟有三十万百姓可供补充兵员,实在是一个大州呀!"崔琰勃然变色"鄙州饱受战争创伤,生灵涂炭,你不想着安抚百姓,却先计点甲兵,这难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吗?"在座的全都吓出一声冷汗,好个曹操,不仅全无怒意,反而堆下笑脸,当面向崔琰赔礼道歉出于对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职也托付给他崔琰不辱使命,把个曹丕调教得唯唯诺诺崔琰有两个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赐死"曹植的妻子,而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亲侄女;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时,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欢曹植,他担心崔琰从中起不良作用,尽管崔琰的表现无可挑剔,他当时就明确表示自己坚决站在曹丕一边,并认为只有立曹丕为太子,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

崔琰的死,缘于一封,缘于曹操本人对文字狱的兴趣崔琰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变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许攸的来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他告诉曹操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使曹操得以率兵烧尽乌巢之粮,一举左右了战局许攸本就是一个贪脏枉法的小人,他离开袁绍的原因,亦在荀文若的算度之中,属"家人犯法"许攸自到曹营,手足更加轻狂,对曹操全无敬意,乃至在宴会上大呼小叫"阿瞒,若不是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曹操无奈之下只得嘿嘿干笑,"那是那是"也许曹操能够容忍许攸当着自己面无礼,却不能容忍他当着别人面张狂许攸步出原属袁绍治下的邺城东门时,对随从人员咋呼道"这户人家(指曹操)若没有我的帮助,根本别想从这道门里进出"话音落后三小时,许攸即被收入大牢处死

还有一人名叫娄圭,字子伯他和崔琰一样,其实是死于一种比"文字狱"更可怕的"腹诽心谤",这也是曹操猜忌心重使然这位娄圭当年帮助曹操击败马超时,颇立功勋,他提议的抟沙为城法(利用奇寒的西北风,使掺水的沙子一夜间成为坚不可摧的防护墙)曾使曹操感叹"子伯之计,我不及也"有一天,娄圭与友人习授同坐一辆马车,正碰上曹氏父子外出,习授感叹道"为人父子而有如此排场,那才叫痛快"娄圭脱口应道"人生在世,不能像看客那样光瞧着别人痛快,得自己痛快才是"阴险的习授当晚就把娄圭的私房秘语密告曹操不消说,娄圭人头立刻落地

还有毛玠,这位当年曾向曹操建议屯田的大功臣,感于崔琰无端被诛,唏嘘不已,牢骚满腹一次在路上见到黥面囚犯,为一时义愤所激,吐出这样一句咒语"路有黥面者,正是亢旱三年的征兆"曹操同样没有犹疑,他手下"首席**官"钟繇迅速行动,将这位大功臣收入了死牢区别仅是后因有人出面求情,也许还想到了毛玠当年的好处,曹操特别允许毛玠死在家里,并负责提供上好棺木,确保毛玠家人不受任何株连

稍稍总结一下,我们发现,当感觉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杀人总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当董承等人与献帝合谋欲掀倒曹操时,后来伏皇后与父亲伏完暗中的联络"露泄"时,曹操都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事急从权,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前者如借粮官之头安抚兵士,后者如为防备刺客而在梦中斩杀近侍"丞相非在梦中,倒是阁下死在梦中啊!"杨修后来在该近侍入敛仪式上的这声嘀咕,确实会让曹操毛骨悚然

再就其余曹操所杀之人略作评说祢衡虽非死于曹操之手,但曹操借刀杀人之心匹似司马昭,属路人皆知;反过来吕布虽死于曹操之手,吕布的勾魂戟却只会照着刘备的面门搠来陈宫背叛曹操在先,兵败受戮,完全符合古战场法则杀吕伯奢一家,虽传述得煞有介事,由此还莫须有地衍生出一句最足以让曹操遗臭万年的格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鉴于此事的始作俑者孙盛,属于陈寅恪先生所嘲"通天老狐,醉则现尾"之辈,历来为史家不屑,所述之事每多向隅虚构,故不容置曹操赐杀荀彧,亦有空穴来风之嫌,仅可存疑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考察,曹操杀华佗,较之后世钟会劝司马氏诛杀嵇康,更易让人产生"《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旷世悲情这位医家圣手只因更愿以一种"游方郎中"的方式普济众人,不愿沦为某位权贵的私人大夫,遂致灭顶之灾曹操杀华佗的做法也颇具曹操式特点由于华佗借口妻子有病,曹操遂让执行兵士带上四十斛米,吩咐道"若华佗妻子确有病,就送上这四十斛米,并代我问候,他可不忙着来我处若华佗撒谎,立即羁押"华佗的妻子当然没什么病,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为天下苍生计,荀彧曾替华佗求情,被曹操驳回不过曹操也得到了报应,不仅他的头痛病日甚一日,神童子曹冲濒死之际,曹操老泪纵横之余大生后悔"若华佗在,必不使我儿暴死"据《曹瞒传》,曹操杀人之前,常常还会演出一幕"流涕行诛"的小活剧,待戮之士倘以为曹操这把眼泪乃反悔之兆,事到临头只会更加泄气钱锺书先生曾因此绝妙地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看血泪相和流",虽曰"别解",是否也暗示我们,曹操之泪,非尽属虚伪呢?

六、法外加恩

公正地说,曹操放下屠刀的场合也自不少,纵无立地成佛之缘,也不宜视而

对孔融和司徒杨彪,曹操素来就看不惯,他本完全有理由将两人早早除掉,你袁绍不是让我杀他们吗?那好,恭敬不如从命,我就暗中指使下人动手,并将两人首级给你袁大将军递上即使曹操不愿在自己辖区内动手,将两人绑缚后押赴袁绍所在的邺城,亦不失一计曹操为什么不这样干呢?白白地留着个"杀孔融"的把柄,可算不得一种事迹呀

杀人,但罪止于身,不妄施灭门之刑,在当时也属难得的明智曹操杀陈宫,本无可厚非你说曹操演戏也罢,但他白门楼上既然抛出和解的话头(虽然话里带刺),陈宫若低头认错,曹操也只能留他一命他杀人然后厚葬,并千金一诺地始终善待陈宫老母,较之中国历史上司空见惯的"灭族",似亦人道不少当然,陈宫性情刚烈,曹操可能也知道对方不会屈服前述毛玠亦然若荀彧之死可划归曹操名下,至少荀令君的后代没有受到丝毫连累──当然,杀人兼满门抄斩之举,曹操也不是没干过,倒霉蛋中首推孔融,还有一个名叫赵彦的谋反者

我相一百个丞相,九十九个会把陈琳杀了这位可与路粹齐名的刀笔吏(路粹为曹操代拟声讨孔融的状子,世人读后咸"嘉其才而畏其笔"),当年替袁绍捉刀,一封数说曹操罪状的檄文传遍南北,内中将曹操及祖宗八代一网打尽,笔墨竭尽冷嘲恶讽之能事如此深仇大恨,质诸寻常君主诸侯,均属夷九族而难解恨之举,曹操居然大度包容,见到陈琳只轻描淡写地责备道"你小子替本初干事,骂我几句倒也罢了,'恶恶止其身',凭什么把我父祖辈都兜进来,也太不地道了"结果,陈琳仍然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重用,在曹操手下做自己最拿手的刀笔营生难道曹操手下当真缺少秀才吗?非也,邺下之盛,实是不让于兰亭群贤的即就刀笔吏而言,曹操本人就资质非凡,帐下路粹、阮瑀(阮籍之父)与陈琳也在伯仲之间"爱其才而不咎",史籍上这寥寥六个字,恰切地说明了全部原因爱才是一个原则,为了使这一原则得到优先权,曹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最为倚重的"法"的原则

曹操诛杀袁谭后特地下令"敢哭之者戮及妻子"有个叫王修(字叔治)的傻义士私下忖度道"袁谭对我有举荐之功,死而不哭,在'义'上说不过去畏死忘义,何以立世?还是去哭一遭吧,管他老子娘哩!"这就抚摸着袁谭被割下的头哭上了,还越哭越响,竟至"哀动三军"执刑兵士抓个正着,正待按军法从事,曹操急忙出面拦阻"算了,人家是义士,就成全他吧"不仅如此,当王修得寸进尺地接着向曹操提出收敛袁谭时,曹操干脆好人做到底,答应了他的要求王修曾是袁谭手下的粮官,曹操对他官复原职当时袁谭统治下的州县多已向曹操表示臣服,只除了一个名叫管统的小太守"你去替我把管统杀了",曹操对王修下令道王修再次违背了曹操的命令,竟意外地说服管统向曹操投降曹操一高兴,不仅不问王修拒命之罪,反而升了他的官

又有一脂习先生,与孔融颇为友善孔融当年屡次用书简怠慢曹操时,脂先生就曾不时地加以规劝,孔融当然未予理会孔融被诛之时,慑于曹操的暴怒,当时许昌没人敢去擅捋虎须,听任孔融暴尸街头脂习缓缓地走上去了,一边痛哭,一边还喃喃道"文举,你舍我而去,致使我伶仃孤苦,虽忝活人世,又有谁可以谈话交心呢?"这还了得!脂习立刻被曹操收付死牢但转念一想,觉得脂先生够义气,还是原谅了吧脂习出狱后起初被曹操迁徙到郊外,后来路遇曹操,脂习当面向曹操谢罪"元升先生",曹操叫着他的字,"你是慷慨之士"当面脂习近况之后,曹操重新在许昌替他安排住处,并"赐谷百斛"脂习后来一直活到髦耋高龄

曹操南征张绣时,刘表部将文聘一直抵抗到最后一刻才向曹操投降"先生来得何迟呀?"曹操半奚落半开玩笑地对文聘说"我无力辅佐刘表成就大业,又无能保全一方疆土,衷心愧愧,所以来晚了""真是个大好的忠臣"曹操感叹一句,旋即让他统带本部兵马,依旧做自己的江夏太守去

《三国演义》中有一形貌如武大郎的奇才张松,即时强记之能,不仅为中华一绝,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似亦无功亏一篑之可能罗贯中依据裴松之从一册《益部耆旧杂记》中摘得的百来字,敷演出一个精彩的片断,将张松"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的奇才发挥致尽,并借此贬低曹操以貌取人如果我们相罗贯中的话(详《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则曹、张之间,张松无礼在先,换了袁绍,早就推出去一刀斩掉了何况,将以貌取人这顶帽子戴在曹操头上,实在也不甚般配当时有个丁仪(字正礼),曹操听说其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曹丕在边上反对,说是"女人都希望丈夫有一定的容貌,正礼先生不幸为独龙眼('目眇'),怕有些不妥"曹操后来与丁仪接谈,对他的才华大加赞叹,不禁后悔当初听从曹丕的劝阻"多好的人呐,即使双眼俱瞎,都应该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瞎了一只眼,丕儿误我"曹操有所不知的是,这位丁仪与临淄侯曹植非常友善,曹丕貌似为妹子说公道话,实际上乃是担心阿弟势力得到增强后来曹丕坐上帝位不久,便借故把丁仪杀掉了

张松之事不妨再引伸两句说到记忆出众,时代本也人才济济,孔融、祢衡均属此类,杨修也自不弱,王粲观人弈棋后的复盘能力,也为时人折服张松"一目十行",史未明载,读书而能"五行俱下",倒有所听闻(我听说今天有人提倡速读法,其法大致为按书页对角线斜读而下由于一页书通常为26×26,乖乖,那更是'一目二十六行'了)"曲有误,周郎顾",这说的是周瑜的风采,但强记之功,仍令人佩服,何况,周瑜这份绝活还是在酒尽三杯之后抖露的又女流中蔡文姬,强记之功亦足以傲世她因"男女授受不亲"之故而谢绝曹操提供的秘书,凭记忆整理出父亲蔡邕的大部分著述

七、求贤天下

对曹操人品极为不屑的洪迈先生,自属"我虽有酒,不祀曹魏"之列,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若论"知人善任",曹操"实后世之所难及"在《容斋随笔·卷第十二》中,本着史家的良知,洪迈不避违心地对曹操作出这样一番总结"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监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国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知人善任,诚然乃曹操一大特长,但未必是最具曹操特色的特长时代,天公抖擞,人才普降,但只有曹操(其次孙权,再次刘备,诸葛亮则无功可录)才能做到不拂天公美意,将各路人才尽数收罗,使各就各位,共襄大业曹操手下,文人荟萃,谋士云集,战将缤纷,其他各怀异能的奇才异士(书法家中除钟繇外还有梁鹄、崔瑗、张昶、张芝等,围棋名手则有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一干人),亦靡然向风,鱼贯而入曹操身边的人,固然不乏仰慕曹公盛名人品而前来报效的,但曹操对四方人才的诚心礼遇,"深自结纳",无疑更具代表性

军师荀攸之投奔曹操,是因为收到曹操一封极为恳切的邀请函,内云"方今天下大乱,正是智士劳心之时,而先生笼袖观望,归隐道山,不觉得太久了吗?"曹操喜获荆州时,曾在给荀彧的中这样写道"我并不以得到荆州为大喜,所喜者是,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蒯越先生啊!"裴松之所引《文士传》中有一个奇怪的故事,虽可疑,仍记之如左名士阮瑀为了逃避曹操对他的重用,效伯夷、叔齐故事,披发入山曹操不依不饶,竟在山脚下施出焚山求士的狠招,烈焰腾空,终于逼得阮瑀先生入朝,得以展其所长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大名后,亦想罗致帐下,遂派人送去礼物太史慈打开一看,内中空无一字,仅是一味中药,其名"当归"

如果惩罚主要是一种原则的话(为此原则,曾救过曹操一命的爱将曹洪家人犯法,曹操仍不加原宥),奖励则是一门艺术,曹操是其中的艺术大家通常,曹操从不无谓嘉奖下属,像某些"豪帅"那样,赐部下金银只凭一时兴致曹操奖励部下只遵循一个原则论功行赏曹操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与部下抢风头,争面子,对谋士爱将们立下的"殊勋",不仅了如指掌,且常及时予以肯定,奖金自当随之而来事后的褒奖追思也常因所述之事无一字虚假而显得无比诚挚,对郭嘉连篇累牍的追思自不待言,荀攸故世后,曹操多次嗟叹道"我与荀公达先生相处二十多年,他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荀公达属于那种相处愈久,敬意愈深的非凡之人""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曹操如因没有听从某人建议而导致兵败,回营后必不忘及时检讨,在自责的同时肯定对方的高明送大将出征时,曹操每每亲自主持誓师大会,以壮行色;一旦将军得胜而归,如徐晃击败关羽,曹操不惜出城七里,亲自摆下盛大的庆功宴,并评论道"我用兵三十余年,并所闻古代善用兵者,还没有见过如将军般神勇的战例将军之功,虽孙武子、司马穰苴亦甘拜下风"徐晃带兵出征时曾经率领兵士先祭拜祖坟,以示敢死之心,这份豪情,自然缘于对曹操知遇之恩的报答

奖励的艺术,在于揉入丰厚的人情曹操有一次半夜起来巡视营房,发现某帐中隐隐亮着烛光,挑帘而入,却见手下一文官办公通宵达旦,终因倦意来袭,昏昏睡去曹操当即感动得流下眼泪,脱下自己的棉袍为他披上,方始轻手轻脚地出去曹操最出人意外的一次奖励,在北击乌丸之后我们曾在郭嘉一章里提到,那一仗曹操虽大获全胜,但打得奇险当时曹操手下众谋士除郭嘉外,几乎都曾表示反对曹操班师回营,众谋士正担心受到曹操的嘲弄,没曾想他们竟集体受到了奖赐"此仗我虽获胜,实赖天佑,不足自夸",曹操诚恳地总结道"诸君此前对我的规劝,乃万安之计,所以仍然应该奖励犹盼诸君日后仍畅所欲言"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分别于公元210、214、217年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是三面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雄心魄力,则在曹操不惮其烦举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显示曹操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有过"汙辱之名"、"见笑之耻",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杀妻取"、"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确有能力,仍会得到我的重用自孔老夫子倡导"举逸民"以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范围的"举逸民"活动曹操对负责荐举官员的部下(所谓"有司")所提要求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陈寅恪先生对此颇有一番锐识,值得敬录于此在对儒家伦理及当时士大夫遴选范围作出一番梳理后,陈先生写道"孟德三令则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也由此推之,则东汉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据矣故孟德三令,非仅一时求才之旨意,实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之大变革(下揣曹操之隐秘)盖孟德出身阉竖家庭,而阉宦之人,在儒家经典教义中不能取有政治上之地位若不对此不两立之教义,摧陷廓清之,则本身无以立足,更无从与士大夫阶级之袁氏等相竞争也"(详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以小可之不敏无学,焉敢对陈先生铁论妄置一词,虽然,我难免又会想,曹操本非阉宦辈之嫡亲后人,阉宦弄权,不仅非自东汉始(秦时即有赵高篡柄),亦非自东汉亡,何以唯独曹操会揣此"摧陷廓清"之念,而行此非常之事呢?陈寿的回答应该是富有启发的曹操乃"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我们只有在结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不忘记结合曹操的性格特征,才更有可能接近他的"隐秘"

曹操性格中的隐秘,连对曹操口诛不止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也大感困惑,在他们评点《三国演义》的文字中,我们便经常读到一些意外的赞扬文字,如"阿螨的是可儿"、"老瞒最会和事""语甚趣"之类这虽然可归结为罗贯中古典现实主义小说本身的魅力,却也表明这个事实曹操是难以被言语道断的

八、全能冠军

曹操之所以惹人不快,某种程度上也与此人过于强梁有关他的能力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几乎没有弱项中国历史固然无法回避他的存在,甚至在不少貌似与曹操无关的专史中,他往往也能峥嵘出头粗粗想来,既然孔老夫子以一句"不有博弈者乎"的随机性评语而能为撰写"中国围棋史"题材的先生反复引用,曹操具备与当世围棋高手对弈的才能,自然更有资格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曹操虽无书法传世,但从他对书法家的厚爱,从他对挂在屋内、题在门上的书法作品经常用心临摹、反复把玩上,我们也能大致看出他的书法修养另一个证据是曹操谋士刘晔有一个奇怪的嗜好,从来不愿当着众人的面提出自己的建议曹操便与他书简相通,有时为探讨一个问题,两人竟会一夜间传递书数十封那是写还是打电话?根据"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的叙述,曹操并非不能被好事者在"中国建筑史"、"中国工具史""中国家具史"中略略带过曹操对音乐当然也很在行,他所写的诗作乃乐府诗,"及造新诗,被之管弦"曹操会不会在"中国服饰史"中也露上一脚呢?据说,曹操的葬服是他自己设计的,风格上既杜绝繁琐,又力避俗气;他还借鉴了某些古代皮装的特点,以缣帛为衣料,设计了一种具有简易随身特点的军服,军官与兵士的区别,只在该种军服的颜色上得到体现

曹操的武艺虽无法与当世高手匹敌,但也非泛泛之流他显然擅长游泳,不然少年时在水中击杀蛟龙(应指那种俗称"猪婆龙"的扬子鳄)一事,便无法索解约在十七八岁时,曹操曾独闯中常侍张让的宅院,被人发现后,他竟能舞动一枝画戟,一边呵呵笑着,一边轻巧地越墙而出张让家那么多家丁,居然奈何不了他分毫曹操早年落难之时,有一次兵士谋反,放火烧他的营帐,曹操竟演出一幕"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的武林英雄传出来少年时就喜欢"飞鹰走狗"的曹操,射猎场上自然也当仁不让,曾有过一天之内亲手射杀六十三只野鸡的事迹,弓法之娴熟,令人生畏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释卷,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这看来是真的,因为无须旁证,曹操诗文上的非凡造诣,已经说明了这个事实何况曹操自己也曾夸口道"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曹操另一次夸口是在敌人阵前,西凉兵士久仰曹操的大名,见曹操出阵,个个想挤上前来看个究竟,曹操哈哈大笑,对这些粗汉说"你们想看看曹公长什么样吗?和大家一样,非长着四只眼睛,两只嘴巴,只不过比你们多一点智慧罢了")

曹操诗歌上的造诣,据我看来,可在中国前十人之列,至少郑板桥先生亦有此见解他论文章之大乘法与小乘法,在得"大乘法"的诗人中仅悭吝地罗列了四人,曹操因年代占先而得以位居其首(其余三位分别是陶渊明、李白和杜甫)论气韵沉雄,慨当以慷,曹操实有傲视千秋之才其实曹操的文章也很有特点,黄仁宇先生对曹操文章的"诚实",就曾予以肯定;世纪文豪鲁迅先生还曾特别拈出"通脱"一味,激赏不已鲁迅同样看出曹操诗歌中的"通脱"来,对《董卓歌》中那句"郑康成行酒,伏酒气绝"的怪诗,意外之余难免还要感叹几句确实,只有如曹操这种无拘无束,不依常理出牌的"非常之人",才可能写出这样的非常之诗(可否与**将"不须放屁"纳入"念奴娇·鸟儿问答"之中连类参见呢?)

论用兵打仗,那可是曹操的本门绝活,独传之秘与他的诗文一样,值得专文(甚至专著)论列战场上的曹操诡谲万状,不可方物,"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见诸葛亮《后出师表》),《三国演义》中已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体上看,战场上的曹操,思维极为舒展开放,将兵行诡道之旨演绎得无比充分劫烧乌巢之粮,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绍援军堪堪抵达前的一刹那,大功克成;破张绣,曹操故意安步当车,以日行三五里的速度诱敌深入,再反戈一击;袭击乌丸,曹操甘冒奇险,先故设迷障,再精兵突进,在谁也没有料到的时刻,谁也没有料到的地点,突然一彪军杀出战吕布,曹操计谋百出,时而诈死诱吕布来袭,时而让妇女充任疑兵,时而又布置间谍以为内应,终使吕布计穷智竭,在白门楼束手就擒它如逼公孙康斩二袁之头,"抹书间韩遂",皆显出其灵活应变、计出当场的智慧曹操对自己的沙场智慧显然自视甚高,偶战败,他也会对部下及时总结败因,并慨然许诺"诸卿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战马超之时,由于西凉兵凶悍无比,且擅长使长兵器,部下颇有难色曹操傲然答道"用兵在我不在敌,我可以让对方的长矛根本无用武之地"为了完成四海一统的千秋伟业,曹操不得不经常处于四面树敌,八方开战的境地,为此,在他的军事实践中,镇抚与招安术的魔幻运用,又经常让后人大开眼界

"英雄割据今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是雄杰豪迈之处,换言之,这是曹操不朽之处

九、膝下与暮年

曹操性格上的繁复多变,在儿子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在中国五千年历史范围内评选最优秀的父亲,曹操大概也能荣幸入围他的儿子们不仅能力过人,体现能力的范围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暂时忽略来自母亲一方的遗传因素,则从这些儿子的各擅胜场上,我们也可看出曹操本人基因构造的复杂

曹丕作为帝王乏善可陈,一次大宴宾客,曹丕竟然还向臣下提了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怕的问题"若君王和父亲都生着一种相同的顽疾,而你手上只有一副救命药,你是先救君王呢还是先救父亲?"这和某些女子老喜欢刁难丈夫的那个弱智问题何其相似"若我和你母亲同时落水,你是先救母亲还是先救我?"但他讲过"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这样的话,身为九五之尊而能有这份自知之明,实属难得曹丕作为文学评论家,简直有劈山之功,在他颇有散佚的《典论·论文》中,不仅说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靓语,让文人墨客感动至今,还曾以筚路蓝缕之德,通过对当世文人的评点,作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首次尝试《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概括,亦颇得要领曹丕的文章虽无法与父亲较量雄奇慷慨,但也能自成一家据我浅见,曹丕的观察能力颇为了得,诸如"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愚,入朝见嫉",及"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节,鲜能以名节自立","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等提炼,皆切中肯綮,发人所未发有此数语,曹丕也足可在中国文学史内随意出入,占据一个不亚于他在中国帝王史上的显赫位置

有必要提一下"才高八斗"的曹植吗?他的辞赋里,有着最华美的藻翰、最丰润的意象,不仅时人咸瞠乎其后,放眼千年,亦难逢敌手曹植还是忧郁的,自早年与兄长曹丕争夺太子权铩羽而归之后,尤其因擅走司马门一事遭到曹操蔑视之后,曹植的地位一落千丈,连妻子都被父亲杀害"大难出诗人"、"文章憎命达",作为幸灾乐祸的后人,我们反而从他的诗文中更能读到一些幽怨之气生命的晦气转化为艺术的亮色,这是艺术世界中屡试不爽的规律,曹植体现得尤其充分人们习惯于将曹植想象成一个文弱的诗人,牢骚满腹,只知整天与几位脾性相投的朋友饮酒谈天这其实是一个错觉,文武全才,这是曹操培养儿子的基本方向,曹植虽不及曹丕那么擅长击剑、摔跤、射猎,但沙场上的志向也是不输壮士的如果当年带兵去合肥与孙权打仗乃是迫于父亲命令的话,后来屡次三番地向曹丕、曹丕死后又向魏明帝曹睿写出《求自试表》,则明显表达出曹植体内亦有一股效命沙场的胆气

曹操有个一脸黄须的儿子曹彰,武艺惊人,也许竟可与许褚、典韦一流悍将比试一番他不仅擅长射箭骑马,臂力过人,尤其还有一段"手格猛兽"的传奇经历如果相史书记载的话,曹彰打虎和后世的武松完全是两个境界曹彰几乎是以一种狮子搏兔的气概,将老虎逗弄得俯首帖耳,没一丝脾气曹操对这位"黄须儿"自也欢喜非常,但仍不忘提醒他"你不知道念书,只知乘马击剑,此匹夫之能,算什么本事"遂亲自圈选了若干经典,让曹彰读去曹彰肯定蛮不情愿,私底下常对人抱怨道"大丈夫当横行四海,效法卫青、霍去病,带十万兵驰驱沙场,焉能在家里作一介博士"曹彰果然捞到了机会,作为骁骑将军带兵镇压代郡乌丸的叛乱,曹彰大获全胜曹彰临行前,曹操曾这样告诫他"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一旦违我军令,你可别指望我网开一面"曹操另有一个小儿子曹冲,他有可能是曹操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不仅最聪明(比"才高八斗"的曹植还要聪明),还最仁慈曹冲天生夙慧,洞悉世情,极富同情心,曹操对他宠爱有加曹冲的死,也许是曹操平生遭到的无数次打击中最惨痛的一次当时曹丕在一边劝父亲节哀,曹操脱口说道"这是我的不幸,你的大幸"曹丕做皇帝后有一次仍心有余悸地承认"假使仓舒(曹冲字)在,这皇位轮不到我来坐"有件事颇能说明曹操的丧子之痛历来不相天命的曹操,为担心幼子墓中寂寞,竟然打起了"攀阴婚"的主意有个叫邴原的人也有一女早亡,曹操请求将这一对不幸的童男女合葬邴原拒绝了

曹操的儿子虽个个了得,寿命却都不长除曹冲外,长子曹昂很早就死于战场,曹丕不过活了四十岁,曹植四十一岁,曹彰死得更早些曹彰之死,也与曹丕弄权有关,区别是曹彰没有启动刀兵,而是"愤怒暴薨"

曹操的死,常被人奚落嘲笑,因为他死前语无伦次,毫无英雄气慨,竟然吩咐起自己的婢女日后该干什么,竟然考虑起"组履分香"之类细枝末节的事来然而在我看来,曹操《遗令》是既不同流俗又独标高格的,其中闪烁着清醒、明智和至为难得的朴实他肯定自己的只是"军中持法"的严明,明确指出自己平时的"小忿怒,大过失",不应被仿效他对自己的丧葬规格作出严格的限定"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他要求"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

那是距今1780年前,一个盖世英豪在自己**岁弥留之时吐出的肺腑之言

虽然曹操《遗令》中明确指出了自己的埋柩之所"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奇怪的是,关于曹操在漳河上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又不胫而走,越传越邪无风不起浪,我相这一传说的始作俑者多半为盗墓贼,他们想必把西门豹祠附近的大小山头掘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沮丧之余只能编出这一传说来自慰

真有意思!曹操的墓究竟在哪儿呢?曹操《遗令》中流露的究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真切情感,还是更深沉的权谋诈术呢?有人曾恶狠狠地写道"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发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立刻就有人代替曹操回答道"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莫知七十二外埋一冢,更于何处觅君尸?"无聊至极!

随他们去泄忿吧,我们不是盗墓贼有这点时间,还不如回到梅子青青的时刻,重新聆听一遍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吧"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这一番不避自夸的感慨,也值得我们刮目相看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