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敬:冲动与规范 —《西游记》神话精神与宗教精神的文化剖析(二)

评论字数 13086阅读模式

冲 动 与 规 范

西游记》神话精神与宗教精神的文化剖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接上篇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二、英雄的意义孙悟空的天路历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没有英雄的历史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英雄的历史也是不值得人类生存于其中的,文学亦然,对英雄的追忆与怀念、呼唤与期望永远是文学的主题也是使命之一,拥有英雄的文学给予世界以映照的光芒,启示并鼓励人类向更高更好的境界进发,翘望更完美的生命存在在《西游记》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中,孙悟空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引导性价值的英雄,他并不完美但却完整,他的优点固然是英雄的优点,而他的弱点却也是英雄的弱点,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而完美的苍蝇始终不过是苍蝇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对于儿童,孙悟空是放飞的梦想;对于成人,孙悟空是放纵的天性这一形象是《西游记》中绕不过的巨大存在,从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的神奇诞生到第一百回五圣成真的功成正果,自始至终贯穿于小说叙述之中,成为全书浓墨重彩铺写的主要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悟空是《西游记》的核心与灵魂,承担着小说叙述的终极意图和价值指归,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取向,叙述者在他身上注入了丰厚的人性内涵与深刻的文化底蕴本部分试图以文化为立足点和归结点,把这一形象置于广阔的文化视野观照中,探讨其在生命起源、奋斗历程、精神归属上的文化渊源与时代特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一) 灵石的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由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的出身不同,孙悟空的出生脱离了人类的常态,超出了日常生活的感知范畴,他不是父母诞育,也不是肉体化生,而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一奇异的出身奠定了他日后纵横三界的最初基础,同时这一出身也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源头,沿波讨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灵石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苍茫大地养育了世间众生,是当之无愧的万物之母,那么,石头可以说是大地的骨骼,山脉纵横,挺起了大地的脊梁;五岳林立,昭示着大地的胸襟从人类历史的演进发展看,石器的创造发明与广泛使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打破了蒙昧时代的漫漫长夜,开启了人类智慧掌握自然力的大门,推动了人类历史走向文明与成熟的脚步石器时代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的阶段,数百万年的漫长时间里,人类住的是石洞,用的是石器,佩的是石饰,与石头肌肤相亲,相依为命在那个时候,原始人类唯一可以用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就是各种简单的石头从原始人的思想意识来说,这也许就是神灵的赐予吧![16]这样一种密切的关系不可能不影响到原始人类朴素而神秘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物我不分的混沌意识中,石头决不是现代文明人眼中无知无觉的、外于我而存在的自然物质,而是一种有生命、有灵魂、有力量的神圣存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今天,远古灵石仰的真相已遥不可追,留给我们的只有神话的讲述和风俗礼仪的证实作为人类心灵的象征语言和文学永不枯竭的源泉,神话赋予了宇宙万物以秩序和生命,也赋予了石头以神圣和生机,只有在神话中,石头才具有了生灵感性的光辉,具有了喜怒哀乐的情感,具有了怨慕追求的欲望在原始神话思维中,石头是神秘生殖力的象征和实体化,这可以从许多民族的风俗仰中得到证明,尤其是在太平洋文化圈的一些地区,如朝鲜神坛有叠石坛,以石为名,祭祀的是司人间生殖的原始母神;日本一些地区流传着一种子持石的仰,人们相一块特定的石头能生产许多小石头,这块石头被认为是母石,女人如果向这块母石祈祷,就能顺利怀孕平安生产在中国,羌族有崇拜白石的仰,彝族有祭石神的风俗,云南有乞子石的传说在中国的神话记叙中,也有许多与灵石仰有关的神话,如美丽忧伤的望夫石的故事,古老质朴的石敢当的传说,另外,中国神话中还有许多人物的出生与石头相联系,最著名的即禹与启的传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禹生于石(《淮南子·修务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778.html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引《淮南子》)

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艺文类聚》卷六引《随巢子》)

禹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遁甲开山图》)

神话中的石头是有生命的石头,由石而人,由人而石,其实质是两种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转化,而非无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跃进退化,这与后起的宗教神话中作为神通标志的变形有着本质的区别(敬案与后世作为惩罚的化石也不同,如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因未遵守与神的诺言而化为石)在初民神话中,变形的故事完全是生命情操的咏叹他们创造变形神话来描述生命的原委和曲折;藉着万物可以改变形象,而把宇宙所有生命都连络在一起,在原始自然的浩瀚中,变形神话唱着生命交会的森严颂歌[17]石而生人,显示了人石交通互渗的生命性与灵性

然而,原始意义上的神话注定了是一种走向消亡的意识形态,人类文明的进程必然逐渐消解神话的神圣与机能,使之丧失了规定万物的意义,实际上,对神话研究与审视的开始也就意味着神话自身的没落诞生于原始社会的灵石仰也随之不再具有普遍和永久的意义,只在某些文化地带和特定历史时期里被崇奉,但它并没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完全消失,而是作为一种远古时代的朦胧记忆,积淀在人类思维深处,并在后来者的心灵中寻求认同,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就会幻化出种种新生的石头神话来这在《西游记》之前已有先例,如明初马欢的《瀛涯胜览》、费的《星槎胜记》中都记载有石中生人的神话故事,前者谓旧传鬼子魔王,青面红身赤发,正与一罔象合,而生子百余,常啖血为食,人多被食,忽一日雷震石裂,中坐一人众异之,遂推为王即令精兵驱逐罔象等而不为害,后复生齿日安焉这种石头原型的神秘运用正是远古灵石仰的遗留,也是文学对原始灵石神话的选择、提纯与重构,只是《瀛涯胜览》与《星槎胜记》中的这种重构都显得过于粗糙、简单,与《西游记》宏伟精细的再创造不可同日而语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提到,《西游记》重构了一个创世神话与英雄神话,而这一英雄神话正是石中生人的英雄神话的再现孙悟空的诞生,既直接继承了由石而生这一神话方式 ,又作了更精致的艺术加工,并赋予其深刻的内在追求为分析方便,谨把有关孙悟空出生的文字再加引述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叙述者先对孙悟空所由诞生的石头作了界定,把它塑造成一块夺天地造化之功的天生仙石,它以自身结构形态的玄妙数字三丈六尺五寸和二丈四尺与天地交感互通,这使得孙悟空的身世更神秘也更神圣其次,叙述者把孙悟空诞生的机缘改造为造化天工的结果,他是仙石感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孕,这样他的精魂灵气就是直接受之于天地日月,因此成为完全、纯粹的自然之子再次,叙述者把孙悟空由石到猴的生命形态转化归结于风的作用,这又是对原始思维的一次运用在原始思维中,生物与无生物的区别在于灵魂的有无,而灵魂最通常的住所附着物即是气息,风是大自然的气息,也因此常被当作灵魂的载体,石卵因见风而化为石猴,这就再一次确认了孙悟空自然之子的身份,赋予其无比自由的个性

作为神话的传述,由石而生的人物无不具有某些异于常人之处,如禹和启都是一代帝王,尧舜禹所创立的三代是中国文化遥远的梦想与源头,大禹治水之功至今仍传诵不绝,夏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是一种新的制度和时代的开创者;《瀛涯胜览》中的石之子则成为率众抗暴、为民造福的英雄他们都具有不同于凡人的品质和能力,并曾作出过伟大的事业被认为具有某种特殊的贡献这一点在《西游记》中也得到了明显的承袭与发展,叙述者在孙悟空身上几乎集中了上述所有英雄的神性,把这一形象塑造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存在从名称上看,孙悟空的一生经过了从石猴到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斗战胜佛的四个阶段,随着小说叙述的进展,他的生命历程经过短暂挫折后呈现越来越昂扬的态势石猴诞生后,先是凭借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寻到了浑然相个人家的水帘洞,与群猴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以此赢得了群猴的赖与尊重,高登王位,被推为美猴王在享乐天真的三五百载之后,他有感于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的悲哀,立志云游远涉,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终于在菩提祖师处学得了七十二般地煞变化、斛斗云、长生术,善能隐身遁身,起法摄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凭借武功与智谋,他搅龙宫索兵器,施法施威;要披挂,骋凶骋势;闹地府强销名,致使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继而受天爵,先后受封为弼马温与齐天大圣高迁上品天仙位不堕轮回万古传;后因大闹天宫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经过五百年磨难,他见性明心归佛教,被唐僧救出后,护驾西天取经,一路拯危济困,斩妖降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他以其全始全终的顽强与坚忍,以其对理想、念的执着追求,正果西天,成为斗战胜佛,艰难曲折的天路历程的终点是生命的大光明、大辉煌境界至此,孙悟空来自自然而最终超越自然,石头所诞生的生命得到了神界和世间的最高承认与奖励,石头神话终止在一个完满的结局上

(二)野性的魅力

仙石化生的出身使孙悟空拥有了完全神性的诞生,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他赤裸裸地降生于这个世间,既夫人伦的牵连与约束,也无尘世的挂念与引葛,彻底的自由自在又使他成为一种十足的野性存在这种野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内在的秉赋,在他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野性的本能都使他的生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与光彩在小说叙述中,他成为最富有生机、最活力四射的人物,他的恩怨得失、喜笑悲歌、爱恶欲惧,一切都那么鲜明而利落,干脆而斩截,毫无含混糊突之处当然,这首先得力于叙述者的笔力,得力于叙述者创造形象的设想与意图,然而,事情的另一个侧面是,人物常常会从叙述者的书写与规定中逃逸出来,并拥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显示出形象大于文本的特点,小说对孙悟空的描写就同时包含了这两种情况

以人性的欲望为着眼点,可以把孙悟空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既花果山阶段、大闹天宫阶段和护法取经阶段,花果山阶段是他欲望从无到有的阶段,大闹天宫是他欲望的无限膨胀阶段,护法取经则是他欲望的受制阶段;而以野性的存在情态,可以把前两个阶段归并为一个,即野性的存在与张扬阶段,后一个阶段则是野性力图向神性靠拢,在外力与内力的作用下逐渐消解,但又不甘于这种消解、时时顽抗、一露峥嵘的压抑与追求并存阶段

当石猴在花果山中时,一开始过的是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的无欲无求的生活,也因此他得以进入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未被文明污染的混沌未凿状态,在他身上所显示出的是一种既非野性也非神性的自然本性当石猴寻打水帘洞时,叙述者称之为今日方名显,时来大运通,这就暗示了这种自然状态将被改变;当石猴被众推举为美猴王时,叙述者的赞诗以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开始,而以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收束,这实际上指出了他已从石猴的自然存在状态进入了美猴王的欲望状态虽然在下面的叙述中,仍提到了美猴王与众猴的合契同情、享乐天真,但欲望的出现已使这种天真无为的状态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了,正如伊甸园中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无知无识同时也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结束,从此步入了堕落与进化相伴随的状态

死亡作为生命存在的终极,是个体的人终要面临的问题,对死亡的思考预示着心智的成熟与人性的萌生美猴王在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死亡的焦虑在刹那间触及到了他,达摩克利斯之间的阴影已朦胧可见为除死亡的焦虑,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他开始了访仙求道的漫长历程他离山驾筏趁天风,自东胜神洲飘至南赡部洲,却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为一个为身命者,叙述者并以更无一个肯回头的诗句表达了与人物相同的感叹;直到西牛贺洲,他才在暗寓心本位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访到了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并从菩提祖师处得到了正合婴儿之本论的孙悟空姓和打破顽空须悟空的悟空之名,这一命名对美猴王意味着一种新生命的开始;此外,他还学到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这一切奠定了他日后无限自由的行动基础从石猴到美猴王到孙悟空,在神话思维中,名称表达一个人最深处的和最本质的内容[18],名称的改换显示出内质的不同学成后的孙悟空,索宝龙宫,搅乱地府,惊动上天在这整个过程中,他的欲望从无到有,由潜伏到萌发,终于由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的对海域、地府的威慑,发展到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的对天宫的觊觎当他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与不能得到外部世界肯定的矛盾发展到极端时,便导致了大闹天宫的总爆发

从表层意义上说,大闹天宫的造成是玉帝的愚昧轻贤,昏庸糊涂;而就深层意义来说,实是孙悟空野性本质发展的必然他那无事牵萦,自由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与他为安静司、宁神司的居处形成了极大的反讽;而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的自我价值期许,使他在遭受挫折与冷落后会施以加倍的报复他偷蟠桃、盗御酒、窃金丹,还能在十万天兵布网罗的局势下,自得地吟唱诗酒且图今朝乐,功名休问几时成,这种来源于自与自尊的轻蔑对天兵天将来说可能比直接的失败更难以接受和容忍可以说,大闹天宫是孙悟空无限扩张的欲望的明确化,是他人生追求的极致,更是其野性活力的大张扬,在他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的无限风光、无限气势背后,闪现着原始生命狂野、强悍、粗砺的迷人色彩自《西游记》产生以来,无数读者和论者津津乐道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叛逆精神,其实这一叛逆(如果真有的话)极其有限,既未逃脱彼可取而代也的艳羡心态,也未超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具体形式,即使他的大闹天宫真的成功了,也不过是换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玉皇大帝而已,少了的却是孙悟空之所以为孙悟空的独特存在真正值得我们思索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抛开庸俗社会学的图解、阶级斗争说的附会,也许我们可以说,大闹天宫在某种意义上渲泄了我们每一个人破坏现存秩序、冲决一切羁绊的疯狂欲望,渲泄了我们每一个人舒展个性、追求无限的隐秘渴望,这一欲望这一渴望埋藏于我们内心深处,也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与规定,而在文学的欣赏与体味中这是一种不需要承担责任、不会带来实际后果的审美自由,它却以一种曲折的方式显露出来正是因为大闹天宫暗合了我们心中隐秘的破坏欲,作为小说人物的孙悟空做出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能不敢做的事情,我们才在心中认同了他的野性,认同了他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宣言,并赞赏他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活力与生气

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任情任性的放纵有其动人的魅力,并展露出带有原始野性的生命光辉,但从人生功业的角度来说,野性的张扬显然生建功立业的正常途径,仅有野性的张扬也不可能得到生命的完满与完美在《西游记》的逻辑世界中,野性所对应的是妖仙的低级境界,在天界的正神、诸佛、上仙面前,它注定是要失败的,被压五行山就是这一失败最直接的体现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野性的妖仙要修成正果,必须经过尽勤劳,受教诲(第十四回)的磨难与此相应的,在大闹天宫这一节中,叙述者的叙述显示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他既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气魄与本领表现出赞美与赞赏,说道堪羡猴王真本事,变化无穷还变化;又对其竟然敢闹天宫的行径进行了谴责,认为此举乃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然而在谴责之余,却又哀叹其不知何日得翻身的漫长磨难,认为在他的恶贯满盈身受困中,又有着善根不绝气还升,并以若得英雄重展挣,他年奉佛上西方,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的预言,为其指点了一条光明之路,而这条光明之路也就是后文的取经之路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被压,孙悟空悔悟前情,秉教加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随唐僧踏上了漫长的取经旅途

然而,在孙悟空身上,妖仙的野性本能与正果的神性目标之间既横亘着十万八千里的艰难途程,更贯穿着精神、意志、力量的严峻考验在十四年的取经路上,孙悟空经受了种种磨难与考验,这可以从取经集团和利益和孙悟空自身的处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就取经集团的外部环境而言,孙悟空要斩妖除怪,降魔斗邪,保卫师徒四众的安全,保证取经事业的成功,确实是得性命全亏孙大圣,取真经只靠美猴王;就取经集团的内部关系而言,他要时常忍受唐僧不分好歹的责骂、惩罚,猪八戒一己之私的诽谤、污蔑,显示出一种忍辱负重的沉痛和悲剧况味就孙悟空自身而言,他必须在人伦与野性、正果与妖仙之间作一抉择在取经之前,他唯一的人伦关系是与菩提祖师的师徒关系,但这一关系在他学成归来时,已从小说的叙述中完全隐退此后,他便只有与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魔王、猕猴王、 狨王六个义兄弟的结义关系,但这一关系在小说的叙述中显得很松散,除了在后来牛魔王的故事中被再次提到以外,并没有对小说的情节产生太大的影响自从走上取经路以后,他拥有了新的人伦关系,这就是继与菩提祖师的师徒关系后与唐僧重新建立的师徒关系,以及与猪八戒、沙和尚的师兄弟关系,二者之中又尤以前者为最重要这一新的人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野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观念曾在他口中两次出现,他还认为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即使唐僧冤枉了他,也是父子无隔宿之仇从总体上和内心来说,他对唐僧是感激的,尊敬的,他甚至认为一卷经能值几何,而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的报恩之心才是最主要的(第三十四回),显示出封建伦理所要求的恩情与亲情但他的野性又时时会从人伦的压伏下显现出来,表现出对人伦束缚力的抗拒与不满,这尤其体现在受到误解冤屈的时他的心态及言行上,当唐僧道昧放心猿时,他直赴落伽山,状告师父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全不察皂白之苦(第五十七回);当唐僧不听忠言,误入魔掌时,他能说出我那师父不听我劝解,就弄死他也不亏(第六十五回)的大逆不道之言在伦理与天性、修行与自由之间,究其实,他最渴望的还是不受拘管的逍遥自在耍子,因此当他被唐僧驱逐时,便重修花果山,复整水帘洞,再竖齐天大圣的旗,逍遥自在,乐业安居,重温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旧生活在第八十回中,当看见唐僧头上有祥云缥缈,瑞霭氤氲时,他有一段自我表白的话,颇能体现他的心态若我老孙,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之时,云游海角,放荡天涯,聚群精自称齐天大圣,降龙伏虎,消了死籍;头戴着三额金冠,身穿着黄金铠甲,手执着金箍棒,足踏着步云履,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都称我做大圣爷爷,着实为人如今脱却天灾,做小伏低,与你做了徒弟,想师父顶上有祥云瑞蔼罩定,径回东土,必定有些好处,老孙也必定得个正果,可见,他虽然对得个正果有所向往甚至是颇为向往,但对那曾经着实为人的齐天大圣的辉煌与光荣也实在是念念不忘,追怀不己

作为孙悟空与生俱来的本性,野性的难以消除,引起了人物内心世界中神性与魔性的激烈斗争在取经这一艰难的历程中,需要的不仅是唐僧矢志西行的虔诚,孙悟空降妖捉怪的武功,更需要的是师徒四众的团结一致,同心戮力,共赴前程取经作为一项山大的福缘,海样的善庆,注定了取经者能得金身正果,这不可能不在孙悟空的内心引起波澜从他的自身条件来看,他的神通使他有独立完成取经任务的能力,而他不愿受制于人的天性则使他潜意识中有独立取经成功的渴望小说以真假行者、二心竞斗的隐晦叙述暗示了孙悟空内心的秘密,在第五十七、五十八回,接近小说叙述中点的时候,由于唐僧的道昧放心猿,引出了真假孙行者的二心搅乱大乾坤,这两个相貌、体态、衣着、言谈完全一样,尤其是都受制于紧箍咒的形象,实际上是孙悟空内心潜意识与意识的实体化,这与小说第十四回写孙悟空刚踏上取经路时遭遇六贼劫径,叙述者以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作为人物的名字,以人物实体象征人的各种欲望是一样的假行者我自己上西天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瞻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的愿望也正是孙悟空的隐秘愿望,但这一愿望隐藏于他内心深处,一直处于受压抑状态,假行者的出现则使这一愿望公开化、明朗化了,这既引起了孙悟空的恐惧,也引起了他的愤怒,如同人类看到自己深深埋藏的秘密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一样真假行者的斗争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二心的难以辨别和争斗不休,显示了二心的顽固和难以克服一心可成千万事,二心不可成一事,正是小说在此所显示出的深刻训诫实际上,取经路上的重重劫难,不仅在于为山程水驿的实际进程设置了层层阻碍,更在于为取经人的精神世界设置了一次又一次严的拷问与审判在取真经、求正果、入佛门的路途中,孙悟空经过了比别人更多的磨难

(三)皈依的艰难

漫漫取经路,十四年的艰辛与曲折,苦历程途多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孙悟空终于走进了南无斗战胜佛的法相佛光中来自神话、来自野性的生命在宗教的菩提世界中找到了归宿,于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的庄严梵唱中进入了不灭不垢的永恒小说的叙述也在此圆满结束,只有袅袅佛音留存于宵壤之间

皈依的路途是艰难的,对孙悟空来说,于外,要战胜险山恶水、魑魅魍魉;于内,要压服意马心猿、妄情野性从小说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诸佛、神、仙所要的其实是西行取经十万八千里的这个过程,而非取经真经的这一具体结果也正因此,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打遍天宫无敌手,而西行路上的随便一个妖怪就能使化焦头烂额、叫苦连天,哪怕是一只老鼠作怪是蜈蚣成精也让他束手无策在这种力量强弱突变的明显对比中,显示了人生由野狐禅走向大职正果的不易

在走向皈依的道路上,孙悟空经过了种种考验与磨难在拜唐僧为师、初登前程时,他曾有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的自,但经过蛇盘山鹰愁涧白马被吃一难,他已充分认识到唐僧的脓包与不济,也意识到与唐僧同行的艰难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什么功果?以后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言正是唐僧这个凡僧,引发了西行路上的诸多磨难,而且更发人深思的是,这诸多磨难往往有着类似的模式,一般常是以唐僧的不识人妖,不从苦谏,自投罗网为开端,以孙悟空的舍生忘死、费心尽力搭救为过程,以唐僧贤徒,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的感激不尽为收束这一模式近乎夸张的反复出现,对小说叙述而言,是串连各个零散的故事情节的需要,是一种情节结构的技巧与手段;而对于人物而言,类似情节的反复出现,使人物的个性在多次重复中得到了强化与强调,唐僧的凡不仅凡在他的肉体凡胎上,更凡在他的无识人之明、无前鉴之智上;同时这一反复也更增强了对孙悟空西行艰难的认识,即他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外界的强魔狠怪,还有取经集团内部的意见纷争;不仅有强魔狠怪的逞凶肆恶、横暴不法,还有他们的伪装变化、挑拨离间;不仅有被唐僧无故冤枉、责骂的屈辱,还有被无辜处罚、驱逐的痛苦尤其是后者在孙悟空的心里引起了极大的感慨与悲哀,甚至使他丧失了西行的心,在婴儿戏化禅心乱一节中,唐僧又一次不听孙悟空之言,被变化作遭强盗捆绑的小孩的红孩儿不知摄向何方,无处跟寻,孙悟空遂对猪八戒和沙僧说出了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的话,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唐僧的不听人说,因而使得孙悟空意懒心灰,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从唐僧与孙悟空的冲突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个层次是如何识别人妖,尤其是如何识别伪装成人的妖;第二个层次是在分辨出人与妖后,应如何对待妖魔(包括人中的恶人,也可说是人形的妖魔),是以善止恶,还是以恶止恶从第一个层次来说,唐僧在白骨精所变的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的斋僧少妇,在银角大王所变的神清目朗如仙客,体健身轻似寿翁的受伤道士,金鼻白毛老鼠精所变的桃腮垂泪,有沉鱼落雁之容;星眼含悲,有闭月羞花之貌的遇难少女面前,屡屡败下阵来,这固然说明了他的愚昧与糊涂,但也孙悟空有善能识别妖邪的火眼金睛相比,他作为一个肉体凡胎的普通人,分不清人与妖、善与恶、好与坏,本也不足为怪,无可厚非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层次的内容,人妖善恶已辨,而唐僧与孙悟空在怎样处理妖魔的问题上仍有分歧在对待妖魔恶棍的态度上,唐僧的念念不离善心,与孙悟空的全无一毫善念,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以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大慈大悲,主张劝善止恶;而孙悟空以妖精乃害人之物,代惜他怎的的爱憎分明,主张除恶务尽从表面上看,这是两种行为方式的矛盾,而从实质上看,却是两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

从玄奘取经的历史真实到小说叙述者的文本叙述,《西游记》经历了由宗教叙事而神话内涵的生成与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二者上升为两种富有生命引导意义但又具有不同终极指归的精神价值因此,在《西游记》的文本构成中,实际上并存着两种精神,一种是显层的宗教精神,一种是深层的神话精神以人物的基本属性来分,唐僧可称是宗教精神的肉身代表,孙悟空则是神话精神的实体象征;从人物的个性内涵来,孙悟空身上既有神话精神的深刻印,也受到宗教精神的某些影响孙悟空的人生从花果山仙石的神奇诞生开始,经过了花果山称王、灵台方寸山学道、五脏洞剿混世魔王、龙宫夺宝、地府销名、天宫受封,再到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获得解救后取经西行,最后功成正果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从孙悟空的人生总体走向上看,从诞生到正果,除了中间五百年的被压五行山外,他的人生轨迹一直呈昂扬的渐进态势以天灾苦困遭磨蛰,人事凄凉喜命长的五行山被压为中点,此前可以说是孙悟空人生的神话阶段,其人生曲线也随着美猴王称尊、学道功成、剿魔王保家园、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而不断上升,使得诸神束手、玉帝心惊,在大闹天宫中达到了其野性生命力的最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闹天宫可以看作是神话对宗教的胜利,是神话力量、神话精神的最高点然而这一野性的渲泄最终以失败告终,孙悟空的被压五行山成为宗教精神与神话精神力量对比的转折点,妖猴大胆反天宫,却被如来伏手降的结局意味着宗教力量对神话生命的挫败,也意味着已成正果者对尚为妖仙者的警诫与惩罚,同时这一结局还预示着神话力量从此不再是叙述的主导因素,而是转向幕后,成为潜层的精神支柱,把表层叙述的控制权让位于宗教力量

诞生于石的孙悟空被压于五行山的石匣之中,从神话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死亡回归的置换变形回归于石的仰是与灵石的生殖仰相伴随而来的,根据神话的颠倒法则,关于终极的想法适用于起源,关于起源的看法也同样适用于终极,那么,既然相人的生命是从石头中来的,死后的灵魂也必将回到石头中去同时由人形变成石头往往还预示着一种神秘的惩罚,违反了规则的人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变成了石头,意味着由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形态转向了另一种死寂的生命形态,如我国蒙古族流传的猎人海力布的民间故事,实际上就是由神话蜕化来的故事,海力布违背了自己的承诺,于是被变成了一块石头孙悟空生于石,他的大闹天宫也可说是违反了神界的规则,他虽然未被变成石头,但这一回归于石的仰经小说的置换变形后,就变成了他被压于五行山下的石匣这中经过这一象征性的死亡,他获得了新生但从此人生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如果说,此前他所拥有的是神话的人生,那么此后他所步入的却是宗教的人生,五行山成为他神话人生的绺和宗教人生的起点,这座山在后来的小说叙述中被改称为两界山,这一名称具有极其深刻的象征意味,从两界山开始,小说的叙述由质实的历史进入了空灵的幻想,由凝重的杖策孤征走向了飘逸的集团漫游对于孙悟空而言,两界山隔开的是辉煌的过去与莫测的未来,是无羁无绊的自由与紧箍咒下的痛苦

在无可选择的选择中,孙悟空走上了皈依之路,然而他的见性明心归佛教却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解脱了他,另一方面又限定了他唐僧把他拯救出五百年不能展挣的樊笼,却又给他设置了一个新的樊笼这就是他头上的紧箍儿可以说,紧箍儿代表的是宗教约束与规范的力量,而孙悟空时时想除去紧箍儿的冲动则是神话精神的留存,当正果西天时,他那将紧箍儿脱下来,打得粉碎的切齿痛恨,不能不让人觉得,对于他来说,功成正果的意义尚比不上除去紧箍儿的喜悦在为取经而历尽行辛万苦的十四年中,孙悟空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佛徒的虔诚与仰,而是仍然一路高扬着豪迈的战旗,高举着荡清尘宇的金箍棒,斩妖降怪,除恶务尽然而,他的斗争却时时遭到唐僧的劝诫、阻止以至误解、辱骂唐僧作为僧,没有孙悟空的法性真空;作为人,没有孙悟空的明智决断;作为师,没有孙悟空的禅机彻悟但他拥有对孙悟空的救命之恩和紧箍咒这两样法宝,就可以从情感到行动上完全控制孙悟空对于孙悟空而言,正果的获得必须依靠唐僧的引领,自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这与猪八戒、沙僧、白马等三人的情形是一样的,但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却是取经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也是难以缓解的,这使得他的皈依与正果的得来远较其他三人更曲折,也更艰难同时,作为宗教精神和神话精小说中的代表,唐僧与孙悟空之间因两种精神的存在而产生的冲突与矛盾也远较取经集团与外界妖魔的斗争更具有哲学与文化的内涵

注 释

[1]转引自露丝·本尼迪科特《文化模式》扉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

[2]特伦切尼瓦尔达普费尔语,转引自《中国神话》第一集第309页,袁珂,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第33-43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埃里奇·贝蒂《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莱比锡)第117页,转引自威廉·巴斯科姆《民间文学散文叙事》,《西方神话学论文选》第38页,阿兰·邓迪斯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5]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艺术》,《符 神话 文化》第135-136页,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6]《诗经·商颂·玄鸟》

[7]屈原《离骚》

[8]《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

[9]《绎史》卷一引

[10]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第1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第27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12]C·尼科里斯卡娅《〈西游记〉的时间空间结构》,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11期

[13]参见诸葛志《〈西游记〉主题新探》,《浙江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14]参见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第十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5]《朴通事谚解》卷下

[16]张福三、傅光宇《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观》第104页,转引自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第179页

[17]乐蘅军《中国原始变形神话初探》,《从比较神话到文学》,古添洪、陈慧桦,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50页

[18]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第47页

[19]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第41-42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20]诺思洛普·弗莱《加拿大文学史》1965年首版的结束语,《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第268页,吴持哲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

[21]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艺术》,《符 神话 文化》第119页

[22]《山海经·海外西经》

[23]陶渊明《读山海经》

[24]转引自张含章《通易西游正旨自序》

[25]玄奘《还至于阗国进表》

[26]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

[27]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28]《孟子·离娄下》

[29]尼采《权力意志》

[30]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2、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3、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恩斯特·卡西尔《符 神话 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7、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8、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9、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未完待续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