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游记》批评的“心学”阐释

评论字数 6094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臧慧远(1982-),文学博士,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讲师
西游记》出现于明中叶,当时陆王心学思潮正蓬勃兴起心学思潮下的关于心即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的论点,强调致良知以此达到内在的超越和探索,对当时的《西游记》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此一问题现代研究者早已密切注意,并对作品的内容、回目已做了详细透彻的研究可是有关心学批评整体上还缺乏体系、系统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文主要对此作一定的分析研究

01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一、明代社会思潮背景
明人对于《西游记》的批评是以明万历二十年(1592)刊出的金陵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为起始的,此后相继出现了李评本,及谢肇淛等人在其著作中涉及到的评论到清人关于《西游记》的批评更是众说纷纭,释儒谈禅证道等各派观点,相互攻讦,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游记》题材本身作为一神魔小说,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神仙妖魔鬼怪九流驳杂,思想极为复杂,这就使得读者在社会、文化、宗教等各个角度都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而古代的小说评点因注重读者个人得解读和感悟,很容易将个人观点强加于作品之上,往往会流于虚妄、谬以千里,所以《西游记》自问世到流行的三百年间,虽然广为人知、版本繁多,但关于《西游记》的评点,相对于古代的其他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而言,始终是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一直没有出现像金圣叹批《水浒》、毛宗岗批、张竹坡批《金瓶梅》和脂砚斋批《红楼梦》这样成熟、优质的文本批评
按照最早刊本世德堂本出现的时间,推测《西游记》最早出现在明嘉靖后期至万历初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明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封建制度日益瓦解,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并日益繁荣的阶段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市民阶层壮大,在当时的文献中多有记载,比如记载东南名都杭州商业的繁荣的就有张岱《陶庵梦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士性《广志绎》等,张岱《陶庵梦忆》中《西湖七月半》一节就有对于杭州西湖七月看灯时繁盛场面的记载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是歹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对大江南北商贾富豪的描述最为著名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盐丝,转贩,窖栗,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在经济发展、社会剧变的过程中,个性解放的要求悄然兴起,传统儒学日益式微并出现新的流变与转向,王阳明的心学和李贽的异端学说则逐渐兴起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其要旨集中于著名的王门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主张自明本心、反身而诚,从而达到万物一体,致知格物的目的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这些对于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意识都产生了直接、深刻的影响
强调正心修性的王学思想对当时的小说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当时的小说家们有意无意地通过故事,用文学的手段,表现一个人成圣的心路历程,表现良知发现与见闻和世事的磨练的关系王阳明在《答欧阳崇一》中对良知与见闻的关系这样说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良知本身是不依赖见闻经验的先验知识,但致良知必须通过种种实践经验活动来致明代出现的《西游记》,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故事,蕴涵了人通过自身的见闻和实践达到对心性的考验和修养,完整、系统地实践了阳明心学而明人又运用这一思潮对《西游记》做出了相应的批评,阐发大旨,回应时代主题

02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二、心学批评的萌芽世德堂本
明万历二十年(1592)的世德堂本,是百回本《西游记》的最早刊本卷首有陈元之《刊西游记序》,也有出于华阳洞天主人之手的夹批夹批目前发现的仅有八条67字,数量尤少,但意义甚大无论陈《序》还是夹批,如深入挖掘其中所隐喻的息,便可发现其运用心学对《西游记》的阐释起到了冰泮发蛰的作用
陈《序》在开始便说
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以为道之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

这段话把《西游记》理解为修心养性的哲理书其中将狲、马视为心意本真的借代,将魔视为达到心意本真的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最终实现归之太初、心无可摄,达到道之成的境界陈《序》中的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注意到了在心性的修养过程中要战胜迷失本心所产生的各种邪念私欲,最终达到阳明心学中的正念头,正不正以归于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之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对于世德堂本中的夹批,现已发现共八条67字主要涉及第一、二、四十一、四十七、四十八、六十四、一百回,共七个回目,其文字长短不一,基本情况如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其中前面的三条夹批,与后面的注音注义相比,具有更多的文化含量和更为突出的批评意识,是世本夹批的核心和精华前两条都是集中在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主要讲述美猴王为求长生之术,编笩渡海,寻仙求道,至西牛贺洲地界遇樵夫指点,言神仙住处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此句中间和文末紧接两条双行夹批第一条夹批灵台方寸,心也;第二条夹批斜月像一勾,三星像一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两条夹批互文见义,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都是隐喻一心字,实际上这个所在就是孙悟空的心,学道就是修心全书自孙悟空从花果山裂石出生始,历经学道、大闹三界、镇压于五行山下、保唐僧西天取经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成就斗战胜佛的求道过程和收放心经历,完整地演绎了王阳明心学的正念头、正不正以归于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之正的心路历程综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作者与评注者的思想意识,这两条批语较贴切地揭示出《西游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客观意义,对我们认识《西游记》的主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李评本中,不仅将这两条批语照搬抄录,而且复加注旁批云一部《西游记》,此是宗旨清代陈士斌《西游真诠》也直称心是明大道之根源,系作品全部之统要,足见其对后来《西游记》评点产生的巨大影响

世德堂本中的陈《序》和夹批作为对《西游记》的最早的评点,为后人认识《西游记》提供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也为明代后期的批评奠定了基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03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三、心学批评的高峰李评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明代《西游记》的刊本在世德堂本后便出现了它的两个翻刻本《新镌全像西游记传》(杨闵斋本,一作《鼎锲京本全像西游记》)和《唐三藏西游记》(唐僧本),从时间上看,唐僧本未署刊刻时间,杨闵斋本则改世德堂本陈元之《序》所题壬辰夏端四日为癸卯夏,据孙楷第的《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推定壬辰为万历二十年(1592),癸卯为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以从时间跨度上看,这两个刊本与世德堂本相距至少有十年以上的跨度,其中删削,修补,在版本线索上有所演进,但作为小说评点,其发展却基本停滞然而出现于晚明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则打破这一僵化局面,使《西游记》评点有所突进、并渐趋成熟
李评本的评点者,现代研究者已根据多项资料证实系叶昼借托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之名而撰叶昼评点的《西游记》卷首有幔亭过客的《题辞》,《题辞》后有五条凡例,曰批着眼处,批猴处,批趣处,总评处,碎评处前三条是就批评内容方面,后两条则从形式方面,基本上概括了叶昼评点的情况总批在每回之后,较系统地评论作品的内容,而旁批和眉批则对某一段情节某句话发表意见,三言两语甚至只有一两个字,比较琐碎,但涉及的内容却是相当广泛的
叶昼在第一回中开宗明义谈到了《西游记》的宗旨于全书引首诗最后两句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处首度落笔并加旁批‘释厄’二字着眼,不能释厄,不如不读《西游》在此回的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一语后照录世本评语,又再加旁批一部《西游记》,此是宗旨在回末总评中,将心与释厄结合起来阐发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若读了《西游》,厄仍不能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又曰‘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盖‘猴’言心之动也,‘石’言心之刚也可见所谓释厄即指追求心灵解脱,由心之动而进入心之刚的境界释厄,即是修心养性之道,至此已将《西游记》大旨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若不作此解便是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后面又曰‘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即是《庄子》‘为婴儿’,《孟子》‘不失赤子之心’之意最后,将《西游记》的主旨归为道即心,求道即为解脱此心的观点,正是明末心学思潮的反映所谓赤子之心,正与李贽的童心说相一致这一心学思想由第一回提出,并在后文多有印证,逐步强化如第十三回唐僧出长安时与诸僧赠言惜别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叶昼再次在此加夹批曰宗旨,并于回后总批中断言一部《西游记》,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又比如在第十四回,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上解救出来不久,就打杀了名叫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的六个毛贼,明明白白讲的就是佛家以一心制六贼(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叶昼总批曰请问今世人还是打死六贼的,还是六贼打死的?之后又批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八个字已分别说出着眼,着眼,方不枉读了《西游记》人当着眼,不然何异痴人说梦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叶昼总批曰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学者着意《心经》,方不枉读《西游》一记,辜负了作者婆心在叶昼的《西游记》评点中以心学贯穿《西游记》的始终,不遗余力
在李评本的卷首还有署名幔亭过客的《西游记题辞》,并且下印有字令昭、白宾的两墨章据孙楷第考证幔亭、令昭、白宾皆袁于令字,故推定则序作者乃于令也他所撰写的《西游记题辞》主要从幻与真的关系方面探讨了《西游记》的神魔色彩他指出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此《西游》之所以作也将幻作为《西游记》此类神魔小说的主要特点,以神话的曲折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极真之理这一点在叶昼的评点中也有所赞同,比如趣甚,妙甚!何物文人,思笔变幻乃尔!(第七回夹批);唐僧化虎,白龙变马,都是文心极美极妙,文笔极奇幻处(第三十回总批);说到装天处,令人绝倒,何物文人,奇幻至此!大抵文人之笔,无所不至,然到装天葫芦亦观止矣(第三十三回总批);以幻为真,奇绝,奇绝!(第七十一回夹批);天下文章,幻至此极矣(第七十五回夹批)
李评本标志着《西游记》的评点趋向成熟,并且也代表着明代《西游记》评点的高峰叶昼用心学的理论来诠释《西游记》,其中不乏思想和艺术的真知灼见,确立了李评本在研究史上的地位黄霖编著的《中国小说研究史》称其为明人研究《西游记》的最佳总结并且李评本的成熟也开启了以后尤其是清代对《西游记》全面、系统的评点
明代运用心学对《西游记》进行解读的还有比陈元之稍晚的谢肇淛,他在《五杂俎》中指出《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明确地以放心说来概括《西游记》的主旨此外还有盛于斯的盖《西游记》,作者极有深意每立一题,必有所指,即中间斜诨语,亦皆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吴从先在《小窗自记·杂著》中说《西游记》一部定性书,《水浒传》,一部定情书,勘透方有分晓都是从心学角度对《西游记》进行阐释的这其中以谢肇淛的放心说影响最为深远所谓收放心,来源于孟子修心养性的人格思想,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认为学问之道的目的在于求放心谢肇淛把《西游记》与求放心的学说联系起来,一方面受到当时王阳明心学思潮的影响,心学强调修心养性,注重对内心的探索,强调心外无物,致良知,事心上做工夫,其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说,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也密切地了《西游记》的创作实际,《西游记》思想繁杂,所指丰富,然通过唐僧师徒经过千山万水、妖魔鬼怪的考验最终取得真经,展现其修身养性的心路历程,也必定是其中之意所以求放心之喻既有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又有作品的内容支撑,绝非无中生有的主观臆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五四时期,胡适、鲁迅对《西游记》力旧说,但对此论却持有一定的认同态度,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
以上,便是有明一代在心学思潮的影响下,对于《西游记》的主旨问题所作出的探讨,以心学阐释《西游记》虽然在现代学者看来并不尽能概括其意,但从《西游记》成书的实际来看,此种认识至少是从百回本《西游记》的文本和创作实际出发,是明代文人较为深入地贴近《西游记》的文本世界而作出的阐释,并没有像清人那样曲解附会同时又符合时代思潮,具有某些哲学意味,从历史的角度看,不仅对清代的《西游记》评论起到了开启与启迪的作用,直到今天,仍有其存在和研究的价值

注 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① ⑤ ⑥ ⑦[明]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M],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33、324、133、17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② ③ 张岱,《陶庵梦忆》[M]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2、63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71.html

谢肇淛,《五杂俎》[M]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8页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7页

黄霖等著,《中国小说研究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谢肇淛,《五杂俎》[M]卷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6页

盛于斯,《休庵影语.西游记误》[M],《西游记研究资料》[M],刘荫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78页

程不识,《历代小品清言》[M],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217页

《孟子·公孙丑上》[M],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孟子·告子上》[M],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