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爱好者们不可不知的七个秘密

评论字数 8717阅读模式

小编历史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盘点爱好者们不可不知的七个秘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1800年余前的金戈铁马、英雄气概、智谋勇义深深吸引着炎黄子孙受人热捧的故事,主要来自三国演义文学史家都认为,三国演义成于众手,一代代书人、唱戏人反复宣讲、吟唱,集中了民间方方面面的智慧,罗贯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整理者将其作者确定为罗贯中则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事此后,乾隆年间的毛宗岗又做了系统整理校订三国演义虽与正史颇多不符,但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融汇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的理想与向往 中人对史的认识因有了三国演义而更为复杂不错,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义薄云天的胆色与忠勇,看到了匡扶正义的光辉和希望,看到了扭转乾坤的努力和奋斗,看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和悲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真实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品味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1 关羽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青龙偃月刀是整个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兵器,它几乎与关羽融为一体,人们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关羽应当使用这把刀,关于它的传大家耳熟能详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即便到今天,这种造型的刀仍被称作关刀关王刀可见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但历史上,关羽使用的并非是青龙偃月刀,而是类似于矛一类的兵器遍查史书,时代无人曾使用青龙偃月刀,《三国志》中到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时随身佩有短刀,以便对刺杀的敌将进行斩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三国演义》中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是一种附会,为的是使人物的英勇形象更加丰满,其实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现,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经总要》中就有这种刀的绘图这种宽刃大刀的制造工艺在时还不成熟,很难造出时的刀为窄而直的刀,长度在1米左右,东吴的刀长60多公分,蜀的刀则长1.2米以上,有坚厚的刀背和单侧刃,不再有锐利尖锋,而且一般都有环首,环首上的布条缠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杀时刀从手中脱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自西汉时起刀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传到朝鲜、日本秦末农民起义经过楚汉相争之后,骑兵日渐增多,由于马速很快,想要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前突刺,快速冲杀的骑兵需要一种便于砍杀、不易折断的短兵器,用以取代重量较轻、只宜刺杀不宜砍杀的剑这样一来,尖长的剑锋的作用不大了虽然剑两侧都有刃,但是劈砍时只能用其中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使制造工艺更为复杂,剑的最厚部分在中脊,不但工艺要求高,劈砍时还容易折断用剑刺杀还有一个缺点因为当时马镫还没发明,骑兵在马上刺杀极容易把自己顶下马来于是,自西汉时起就出现了环首的长刀,这是一种专门用于劈砍的短柄兵器,一侧有刃,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同时去掉了锐利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不但从力学角度看利于劈砍,而且刀脊无刃,可以加厚,因而不易折断所以,《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时环首刀已经普遍装备军队,其在实战中的地位超过了传统上的剑当时的炼钢技术也有了重大发展,在此之前,上等的钢只有反复锻打而成的百炼钢百炼是形容其多的意思西汉晚期以后,随着炼炉的增大以及鼓风技术的改进,炉温提高,可以将铁熔化了生铁可逐渐除碳变成熟铁,造刀、剑时,用生铁和熟铁糅合在一起,反复折叠锻打,乃是百炼成钢在由生铁炼成熟铁的过程中,如工艺不够原料较差,就炼成质量比较差的钢,有的环首刀就干脆是铁制的这一时期优质钢刀的代表作品,应该是山东苍山发现的一把有纪年铭的长刀,全长111.5厘米,大约是一与之比刀身上饰着错金的火焰纹,并且有十八个错金的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孙由此可以知道这把刀是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制造的这把刀经过鉴定,是以含碳较高的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的铭文中的卅,即十炼,指将钢锻造后折叠锻打,这样反复锻打十层而制成的同时,这把十炼大刀的刃部还经过了淬火采用百炼钢造刀,大大提高了质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525.html

百炼钢虽好,但成本高,费时久曹操曾下令作百炼刀5把,耗时3年才造成,自己留了两把,另3把分给了3个儿子用来随身佩带东汉晚期,炼钢技术出现决定性突破,发明了灌钢法,这一技术水平在全世界一直领先到十七世纪所谓灌钢法,就是把生铁液淋灌在熟铁板上,再加以锻打,仅需几个昼夜就可以炼成品质令人比较满意的钢这种钢虽然品质比百炼钢要差一些,但成本比百炼钢低了数倍以上造刀技术的日趋精良使造刀业规模增大,一次造刀动辄上千蒲元为刘备造刀5000口,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3000口,其淬火技术已十分先进当甘宁百骑劫魏营归来后,孙权一次赏给甘宁刀百口由于生产量大,铁环刀基本取代长剑,成为军中最主要的格斗短武器

虽然青龙偃月刀在并未出现,但带有木柄的长刀却是可能有的,《志·魏书·典韦传》就称韦好使大双戟与长刀不过这一时期带柄长刀不是常见兵器,时将领使用的主要是长矛,如关羽、张飞、吕布等用的都是矛,取其突刺作用

到了唐宋时期,长柄大刀已成为长兵中的重要武器之一,唐代有种被称为陌刀的长刀就常被使用,这种刀两面有刃,前边带尖,能刺能砍,极为凶悍唐代名将李嗣业就是著名的陌刀将宋代的长柄大刀形制多样,有掉刀、屈刀、笔刀、眉尖刀、戟刀等五花八门的名称和样式,当然,也有掩月刀

2 吕布的兵器不是方天画戟

前文提到,吕布用的是矛而非方天画戟新版中吕布用的戟实际也是到宋代才出现的戟刀时,戟是军队中的标准武器,从战开始常用持戟一词作为士兵的同义词

吕布为刘备解袁术大将纪灵之围时,在营门树戟一只,约定双方,如射中小支,则袁、刘解斗吕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戟的小支原是横枝,整个戟呈卜字形到了时,横支逐渐弯曲上翘,减弱了勾的功能,增强了刺和叉的功能,称为雄戟典韦阵亡前,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明小支上翘后,叉法威力大增戟是制式兵器,大量装备部队官渡战前,袁绍檄文称自己的部队长戟百万,此虽有夸张,但也明其装备之多袁绍有大戟士700余人为左右随从

戟分长短,短戟又称手戟手戟是单手握持的短柄戟曹操年轻时,私入中常侍张让室内,被发觉,舞手戟自卫典韦喜好手持大双戟军中谣谚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明典韦手戟每只重40斤,折合今8.9公斤

手戟也可投掷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典韦手持10余只戟,敌至5步,大呼站起投掷,无不应手而倒孙策席间向严舆投掷手戟,严舆当场死亡虎伤坐骑,孙权投掷双戟,虎受伤而逃

军中所用的戟,主要是长戟《志·魏书·张辽传》,辽守合肥时,面对孙权的优势兵力,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吓得孙权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汉魏时期,车战衰落后,戟的功效已由主要是回拉钩斫,转变为前冲叉刺,因此就与矟(音硕,指长矛的效能相近但到南北朝时,大量的甲骑具装出现在战场上,要杀伤对方的人马,必须穿透斫(音啄断人披的两当铠明光铠,以及马披的具装铠由于铁铠制工日精,戟体窄,虽带旁枝具有叉刺的功能,但穿透力并不如长身阔体的两刃矟因此对付披重铠的敌方,戟的杀伤能力远逊于两刃矟

从工艺制造技术方面来看,锻制两刃矟则较简易由于是军中主要的格斗兵器,既要求质精,又要求量足,因此工艺简便易造的矟较之工艺繁复费工的戟,更合于战争的需要马矟排挤掉马戟,成为南北朝时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

戟一直流传到唐代,但那时已不是作为格斗兵器,而是用于门戟了,具有仪仗的性质门戟的的制度到宋代仍沿用,并规定戟刃改为木质,完全失去了兵器的功能,仅为摆样子的仪仗它不仅在战场上看不到了,连集录各种兵器的《武经总要》中也毫无遗,只录有异形的长柄刀戟刀了

3 张飞的丈八长矛并非像蛇一样

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一样,张飞的兵器丈八蛇矛经过《三国演义》的煊染而声名赫赫在新版的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飞的丈八蛇矛矛头弯曲似蛇,更为惊奇的是其矛锋如毒舌吐般双锋并举,煞是威风不过,好看归好看,此蛇矛只是凭空臆想,在战场上中看不中用

道理其实不复杂,突刺类兵器如矛、戟等,其杀伤力取决于尖刃刺击时产生的压强,矛前两个尖,明显会减小压强,穿透力不如单尖,况且中间新月形的矛锋增加了遇阻的概率,很容易就折断锋尖,其装饰性明显大于实战意义所谓丈八蛇矛,是小家为了给张飞增添英雄气概的捏造之物《志·张飞传》中他大闹长坂坡时,只是据水断桥,瞋目横矛那么,蛇矛称谓有没有来源呢?有,汉代称丈八长矛为矟,如《释名·释兵》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矟音同朔,故后又称槊由于矟和蛇音相近,而矛长又似蛇,故而丈八之矟就讹称为丈八蛇矛,并在后世流传颇广,特别是绣像本《三国演义》中将丈八蛇矛的矛头画成长而弯弯曲曲如蛇之状,就与其本义相差很远了

丈八长矛有多长?汉魏的一丈八尺,约合今天的4.15米,这种长度不是夸张,两军对阵,双方都挺矛前刺,矛身长的就可先刺及对方但矛的长度也不是越长越好,根据使用者的体力及熟练程度,矛的长度有所不同,太长了单兵操作有困难,不灵活,但古代的矛一般都在3米以上秦兵马俑坑中所出的最长的矛达6.7米,这可能不是实战品,而是仪仗性的如用于实战,至少要两个人才能操用若干支这样的长矛集合一起对付骑兵冲击倒是会有效果

时,长柄矛是制式兵器,大量装备部队刘表支援黄祖,一次派出5000长矛兵长柄矛也是关西兵擅长的兵器,连关西妇女也载戟挟矛当时的许多名将都使矛,如关羽、张飞、吕布等曹操、曹丕父子都曾上马横槊(《南齐书·垣荣祖传》,故而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曹操横槊赋诗之句

从汉到唐,是由矛到枪的演变时期,也就是由青铜所造的较长的矛,到由钢铁所造的较短的枪的演变时期唐初大将尉迟敬德,不仅自己善使矟,还善避矟,每单骑入贼,虽群刺之,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还刺之(《新唐书·尉迟敬德传》但这时期矛的矛头逐渐变短,也就成为后世的枪矛头变短就更节省金属,也更适用

无论是枪是矛,凡是突刺兵器,在金属的矛(枪头下边,杆的前方都有用丝线兽毛札制的缨其作用是当刺中敌人身体时,敌人伤口的血被缨阻挡,不致顺着杆向下流淌,使杆变得湿滑而难以把握,这一细节血腥气十足当然,杆上加缨使得枪和矛更加威风、有气派

4 胜负靠将领单挑纯属扯淡

关于时的行军打仗,《三国演义》中有大量如是描写列阵之后,主将骑马上前一对一厮杀,通常是大战多少回合,要么一方负伤败阵,要么一方被刺(砍死于马下,胜的一方掩杀过去,打败对方这纯属无稽之谈

所谓单挑,即两匹马相向疾驰,接触交手是为一个照面,调转马头冲过来再交手,合两个照面为一回合一般来讲,个照面后,马的奔跑冲刺就不能保持高速文学作品经常通过单挑以事渲染,正史却不屑一提二十四史里几乎没有单挑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有各时期的战术原则,哪能靠主将单挑决斗而定胜负呢!

由此可见,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也属于恭维之词一支部队的主将,是不会冲在最前边的,因为敌方矫健者甚多,特别是年轻的下级武官和强壮的兵目,会造成严重威胁,一旦带队主官有所闪失,这支队伍就陷入无指挥的境况,后果不堪设想

时究竟如何作战?整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主要靠阵法,双方主帅要想胜利,主要目的就是一个破敌,即破敌之阵,使敌人阵脚大乱,无法指挥、调度和配合,人数再多也会失败故古代士兵操练最多的就是阵法,步、骑、弓弩的排兵布阵、进攻防守,预备部队的安排调度等等,对一支部队来讲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时袁绍同公孙瓒的界桥会战,堪称冷兵器战争时代的教科书从这一场战斗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时代野战的概貌

公元192年,公孙瓒率大军西进去消灭袁绍,进入巨鹿郡广宗县(今河北省威县东境,在清河左岸距界桥二十里处,两军进行了会战

公孙瓒方面参加会战的共约万兵力,包括一万骑兵和二万步兵,另有少许人马守卫大营基干力量是燕、代骑兵,由白马义从、重装铁骑和轻骑兵组成所谓白马义从,就是骑着白马的轻装骑弓手,与鲜卑、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游骑作战,非常得力公孙瓒的二万步兵及一些轻骑兵,系来自冀州、青州新附的部队

袁绍肯于进行会战,是因为在千里大平原上,无险可依,不能听任公孙瓒军长驱直入但骑兵居于劣势,胜算何在?靠步兵的数量优势袁绍寄希望于公孙瓒的骑兵在追击自己骑兵之后,再调头来对付自己的步兵之前,将公孙瓒的步兵击败,使其骑兵失去立脚的根基

会战开始时,公孙瓒将骑兵部署在战阵的两翼,中间是步兵方阵他对新附的步兵颇无心,便在中央的步兵方阵前部署白马义从,由大将严纲率领

袁绍军两翼的骑兵很快就被击溃了,公孙瓒的骑兵转入追击但在中央,袁绍军的抵抗异常顽强袁绍任命大将麯义为先登袁绍、麯义似乎算准了公孙瓒必在中央的步兵方阵前面部署白马义从麯义久在凉州,所部士兵皆善战,对付轻装骑弓手颇有办法他以八百步兵伏于长方盾后,将前后数排长矛伸出,实施坚决防御,维持战阵的隐定;后面是一千张强弩,以猛烈射击大量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为步兵转入反攻创造条件

在界桥战场上,严纲率领白马义从疾驰而来----这些骑弓手,对付轻骑兵是非常有效的,不但可以迎面痛击,还能够以追杀歼灭之,但马弓侵彻力、贯穿力尚且不及站在地面上射击的步弓,怎能与强弩匹敌----立刻遭到有力阻杀,转瞬间千余骑战死,严纲本人也阵亡其余的白马义从溃散,冲动后面步兵的阵脚麯义乘胜转入进攻,一举击溃公孙瓒的步兵主力,追到界桥

就在麯义获胜的同时,袁绍却处于险境公孙瓒的骑兵在追击之后,返身回战时,困住了袁绍本人当时,袁绍身旁只有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别驾从事田丰劝袁绍进入空垣躲避,袁绍将兜鍪脱下掷于地上,大声叫道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侍卫们见主将如此,无不拼死抵抗对方的骑兵不知袁绍就在此间,看到箭矢太猛,不愿造成过大伤亡,公孙瓒的骑兵撤走

在界桥上,公孙瓒收敛余众再战然而,步兵已经七零八落,单靠骑兵至多仅能牵制,因此公孙瓒军终不得不撤退麯义顺势斩断公孙瓒军大旗,攻破其大营

这场十分壮观的步、骑会战,胜负在几个时辰内立见分晓界桥之战是中古代一次经典的平原会战

5 禁酒与好酒

古时生产力不高,而酿酒又意味着粮食的消耗,因此官方并不鼓励酿酒传商末因为出了酒池肉林的纣王,酒更是被口诛笔伐,这虽很可能是成者王败者寇的诬蔑,但入周以后禁酒就成了政府行为到了东汉末年,各地战乱频繁,大量人口逃散死亡,生产力更不能保证,粮用不足一直困扰着各路英豪,禁酒也就成了维持政权和节约军队开支的权宜之计

魏蜀吴足鼎立之前,就有人开始禁酒,先有汉中的张鲁,后有徐州的吕布,等曹操统一了中北方后,禁酒被他搬上了法令建安十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袁绍父子及其余部不久,面对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残蔽的社会经济,他颁布了禁酒令《后汉书·孔融传》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显然,尽管当时曹操已经采取屯田等方式以增加生产,但连年征战的曹军恐怕还是饿着肚子的,只有靠禁酒来保证粮草的供应

曹操很清楚酿酒不仅耗费粮食,而且如果饮酒成风也必然贻误军机,因此他并不怎么好酒不过由于曹操的文人形象与艺术渲染的需要,《三国演义》里边的曹操就大变样儿了比如第十六回曹孟德兵败清水,吃了败仗的曹操有一日酒醉,想到城中嫖妓,左右心腹使之与张绣的婶婶邹氏私通,于是曹操每日与邹氏饮酒作乐,好不快活事情败露后,引起张绣的不满,曹操为此损兵折将

曹操不一定好酒,却挡不住他周围的人对酒的偏好,其子曹植就是一位史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困于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准备派遣他去援救曹仁,结果曹植醉不能受命和我们宁愿相曹操好酒一样,人们也同情曹植后来的境遇曹丕即位后,将曹植打压得很惨,其中固然有曹丕相煎太急的政治手腕,但也不乏曹植喝酒误事、不堪重用的自毁前程

6 酒风与酒器

有不少酒风剽悍之人,张飞就是最典型的《三国演义》第二回就是他醉酒鞭督邮,开了整部小的酒气张飞醉酒之后,总是要闹出些事来,如醉酒打了吕布岳父曹豹,失了徐州不,还把刘备的老婆孩子给搞丢了后来,为给二哥关羽报仇,心急却无处使劲的张飞醉酒打了范疆、张达,最后遭到报复,命丧黄泉

人酒量、酒风如何,曹丕在《典论·酒诲》里给出了答案他写道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并好酒,为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就是荆州牧刘表喜欢喝酒,专门让人做成了大、中、小个酒杯,大酒杯取名伯雅,能盛七升酒;中酒杯取名中雅,能盛六升酒;小酒杯取名季雅,能盛五升酒

据《中历代度量衡考》一书,汉末及时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2升,所以伯雅能盛两斤八两,中雅能盛两斤四两,季雅刚好盛两斤

汉魏时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而且酿造方法较为粗放《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壶浊酒喜相逢,蒸馏酒直到罗贯中所在的明代才出现,因此浊酒是符合汉魏时代状况的所谓浊酒,就是没有过滤的、酒水混合着酒渣的酒,因此显得浑浊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的影视剧中,但凡出现清冽的酒水,都是穿帮的

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的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图中的一部分为酿酒情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了共包括酿酒原料蒸熟冷却加入经捣碎、浸曲、过滤的曲汁入大口缸发酵提取酒醪继续发酵入小口酒瓶等10道工序这一酿酒工艺路线,可以是汉魏时期酿酒的主要操作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也有8例制曲法,40余例酿酒法酿酒技术路线与汉代大致相同《齐民要术》里还载有曹操酿酒的故事有一年,他发现家乡亳州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酝春酒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遂将此方献给汉献帝按现代发酵工程的角度,它被归为补料发酵法,这在我酿酒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也是后来我黄酒酿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

这个方法水和米的比例是一比一者更低,即使经过二次发酵,成品酒一般不会超过10度,很像现在江浙一带的江米甜酒即便这样的低度酒,常人也不会论斤喝,而刘表一口气把大杯干完,将近七斤酒进肚了

跟张飞强劝不能喝酒的曹豹一样,刘表自己狂喝,也请客人狂喝,谁不喝,他就强劝曹丕在《典论·酒诲》里还这么写道(刘表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针刺之你喝醉了,我就把你扎醒,让你接着再喝相比张飞,刘表的酒风也相当剽悍

至于当时的酒器,之前就有学者指出过,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用爵喝酒是错的爵虽在商周时期并用于礼器和酒器,但两汉以后,它只出现在祭祀之中回头看新版也有这个硬伤,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就有用爵喝酒的特写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关羽被杀,一直惜之为英雄的曹操专门给他办了场很盛大的丧事,剧中曹操用爵盛酒祭奠关羽,算是误打误撞但考虑当时的工艺,时的爵应该是漆器而非青铜,道具应用并未尽善尽美

那么人到底用什么器皿喝酒?大概除了张飞这样的莽汉,稍微文雅点的人一般用觞离不远的东晋,当年的会稽内史王羲之邀集友朋在兰亭搞过一次曲水流觞的聚会,少不了喝酒酒令是觞在小溪中流淌,如果它在某人面前打转停下,就叫这人赋诗,作不出诗就罚酒,一次罚觥这明那个时期觞和觥分别是主要的饮酒器和盛酒器而觞较爵扁平、敞口,也符合酒器作为祀戎二礼的庄重到进入普通社会生活的轻松这一发展趋势

7 英雄与美酒

是谱写英雄的,而英雄们与酒的故事,也是流光溢彩,为后世讴歌

《三国演义》第五回破关兵英战吕布,此回的高潮无疑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当然这个情节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只算是《三国演义》作者的精心安排,罗贯中想让读者对第一次走进大场面的关羽保持深刻印象

当十八路诸侯在阵前连折大将,袁绍、曹操无可奈何时,关羽应声而出,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之后,关公的这一英雄形象,在《三国演义》后面章节中反复出现,甚至千百年后也难以磨灭新版中,这一段戏也是开篇以来的浓墨重彩无名马弓手关羽提着华雄的项上人头得胜归营,曹操惊诧之余不忘战前诺言,亲手接过一爵酒给关羽庆功剧中曹操有意探视一下爵的温度,其手一伸一缩,凸显了《三国演义》所记其酒尚温这个情节,映衬出关羽的绝世武艺

其实关羽斩华雄和喝不喝酒无关,更和酒温不温没有干系,除了作者有意为之的伏笔外,这里面也有中传统酒文化的写照东晋的左思在《魏都赋》中写过冻醴流澌,温酎(音昼跃波温酎,就是指温热的酒古人历来喜饮温酒,考古发现中就有许多此类文物,不但有温酒炉出土,而且还有铜温酒樽现世,由此可见,两汉魏晋时期饮用温酒也是一种时尚

先前讲曹操因喝酒出过糗,当然他也有喝了酒意气风发的时候就在颁布禁酒令的那一年七月,曹操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描写,一天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宴中,曹操感怀自己的半生戎马和不世功业即将告成,赋诗一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首《短歌行》成了曹操不朽的名篇,事实上,《短歌行》虽确系曹操所作,但横槊赋诗《三国志》记载,作为赤壁之战的战前动员,它属于小家的发挥八百多年后,另一个真正好酒的文人苏东坡,在他的《前赤壁赋》中写到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曹操这般诗酒文人形象,在后世愈加巩固

钱穆在《史大纲》中曾,宛如一段小春秋,其中的君臣义、朋友情怀,在政治和社会的大动荡中,仍未失去本身的光辉可以,这样的英雄故事在中以前的历史中不曾发生,在中后来的历史中也不曾再有曹刘的煮酒论英雄就是这一精神和气质的终极反映

《三国演义》里英雄无数,但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江山;刘备的寄人篱下,一味谦恭,隐忍不发,这些铺垫出了故事的后续发展复原小中的情景,曹刘问答之际,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这不仅是变天的前奏,也是英雄们风起云涌的序曲

8 明

本文尽力溯本清源,呈现一个个丰富而细腻的史实,让的魅力更加清晰、真切古今多少事,都付细谈中上文为《文史参考》2010年第10期《你一定要知道的历史细节》全文摘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