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董卓?

评论字数 2414阅读模式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功,逃到老家后,先发矫诏,招募义兵,扯起招兵旗,旗上大书忠义二字,招了一大堆的军马,很多人投到他的麾下;有文臣,也有武将虽然他原来的地位不高,但这时已势力大增,足以成为一方诸侯了

于是曹操首倡讨董,第一次登高而呼,会盟十七路诸侯,亲作檄文,讨伐董卓袁绍、袁术都是名官贵族,但真正起来首倡讨董的居然是曹操尽管他的地位不高,但挺身而出做这种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这一行动充分表现了曹操身当乱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也是他第一次以一方诸侯的姿态,昂首挺胸地步入政治舞台曹操这么做,已经开始表现出他超过一将之智的雄才大略了,他不是轻易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也不是轻易拿自己一支军队去冒险的他觉得要扳倒董卓,要平汉朝的奸邪,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联络各路诸侯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在联络各路诸侯的过程中,他可以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是他不可以与人言,但咱们却不能不知晓的一个心计,是曹操独特的心计本来曹操的军队远远不如袁绍,也远远不如袁术,他的军队比别的诸侯势力要小很多但是在各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他就可以借机发展自身的势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如果不掌握住这个机遇,那他就难以很快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从最后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正是这个机遇,使曹操自身的势力大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而且曹操很注意自已行动的分寸他虽然发起了这次义举,却不去争当诸侯领袖曹操非常清楚,他的智商超过所有的诸侯,但他不能过于冒尖,他得处好自已的位置这表现出他的情商也很高所以他真心诚意地推举一时实力最强的袁绍来做盟主袁绍是三公之一,东汉时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是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地位很高曹操认为应该由他来挑头,自已在后面给他们出谋献策就行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当然,出谋献策也需要很高的情商因为你所有出的谋、献的策,都得作为袁绍他们出的谋、献的策,我只是给你建议,由你们来发施令曹操一面出谋划策,尽心尽职地辅佐袁绍,调遣各路诸侯;一面反对袁家兄弟只重名分、不重人才的偏见,重用刘备三兄弟,促进了讨卓行动的进展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于是诸侯军队势如破竹,董卓连战失利,从洛阳溃退到长安这时曹操当机立断,向袁绍建议,乘胜追歼残敌,希望一战而天下定这是很有远见的但是袁绍他们一点也听不进去,他们各怀异心,利用这个机会,抢夺钱财,抢夺位置,甚至抢夺皇帝的玉玺,各自谋取私利终于坐失良机,讨卓行动从此夭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曹操看透了竖子不足与谋(卷二《董卓火烧长乐宫》)他看透了袁绍等诸侯表面上势力很强,但都是纸老虎,因为他们的私欲太重,缺乏政治眼光他也看透了,袁绍等称四世三公、 强盛莫敌的大人物,原来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短视之徒想干大事,但是生怕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自己的军队,各路诸侯都要保全自己的实力,不肯轻易拿自己的主力军去打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各路诸侯很明白这个道理,谁要冲锋陷阵,谁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拿自己的实力开玩笑,所以叫作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指的就是不顾一切地去夺取小利所以说这些人是竖子不足与谋这更加坚定了曹操的心,在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下,凭借他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他完全可以自立旗帜咱们注意到,小说里经常把董卓和曹操并称,那么董卓和曹操究竟可不可以并称呢?者换句话说,董卓和曹操究竟有什么不同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毛宗岗说观董卓行事,是愚蠢强盗,不是权诈奸雄奸雄必要结民心,奸雄必假行仁义今焚宫室,发陵寝,杀百姓,掳资财,不过如张角等所为后人并称卓、操,孰知卓之不及操也远甚(毛本《三国演义》第六回回评)的确,卓、操是不可并称的他们的区别很大,至少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第一点就是他们两个都是贪欲和权势欲的代表,都要满足自己的贪欲和权势欲,这没问题但是董卓力要满足的是个人的贪欲和权势欲,他要把天下全部归于个人,让所有的天下人来满足他个人的贪欲和权势欲曹操则不同,曹操也要满足贪欲和权势欲,但他是把贪欲和权势欲作为一种政治事业来做,要把整个天下平定,征服群雄,做成一种政治事业,一种名垂千古的事业他们两人的志向不同,曹操以天下为志向,以平定天下为志向,以名垂后世为志向;而董卓仅仅是要满足他此生此世的个人私欲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4.html

正是因为有第一点的不同,所以有第二点,就是董卓和曹操对待老百姓的态度截然不同

董卓有一句名言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氏哉! (卷二《董卓火烧长乐宫》)他拿天下做旗,残酷地欺压小民,他没想到天下就是由小民组成的,没有小民,哪有这个天下呢?所以董卓从来视百姓如草芥有一次他带军出征,走到阳城地方,当时正是二月,百姓聚在一起举行迎神赛会董卓命军士把百姓围住,大肆杀戮,掠夺妇女财物,装在车上,车下吊挂数千人头,居然还扬言说是杀贼大胜而回,在城门外焚烧人头,把妇女财物分发给众军(卷一《废汉君董卓弄权》)

但是曹操却完全不一样与董卓针锋相对,曹操也有一句名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他曾不止一次地这么说作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是老百姓老百姓生活稳定了,民心安定了,那么国家就安定;老百姓生活不稳定,民心不安定,国家就不安定曹操非常明白这一点虽然后人说曹操是法家人物,但这句名言表达的却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思想

比如,曹操打败袁绍后,在河边休息,一些长者对他说袁绍重敛于民,老百姓都心怀怨恨如今丞相兴仁义之兵,战败袁绍,老百姓从此可望太平了于是曹操一面赏赐长者,一面令三军 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而操亦心中暗喜

曹操本来可以乘胜追击,攻克冀州,一举击败袁绍,但是因秋禾黎熟,曹操恐怕枉废民业,便力主秋后进兵众谋士皆劝曹操 若恤其民,必误大事,而曹操却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若废其民,纵得空城,有何用哉?(卷七《曹操仓亭破衷绍》)

所以,如果说董卓是拿天下做幌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么,曹操就不一样,他的确是心系天下,以民为本的这跟他整体的政治思想、政治追求有关古人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心向背,这是任何一位志向远大的政治家都不可忽视的董卓之所以致败,曹操之所以取胜,这是根本的原因

(文章摘自郭英德著《读说英雄》 )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