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评论字数 14804阅读模式
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木牛流马在历史上实有其物,也确实为诸葛亮所创造因为没有传世的实物,以至众说纷坛自动机械车、独轮车、四轮车等等解密的冲动、复活文物 的尝试,一直就不曾间断过1985年,新疆的王湔,试制出了进退自如的木牛流马步行机的模型机不过同《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有所差异2003年,河北的梁国君完全忠实于《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制造尺寸和方法,利用不断变换支点的省力杠杆原理,制作出来的木牛流马,可以日行几十里,上山下岭,各尽其便还可以负重100公斤图中梁国君制作的流马是不是诸葛亮制作的流马,仍然是个谜他说,只要把马头按下去再扬起来,流马就会往前走摄影/立伟

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诸葛亮生平行踪路线路图
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古迹遗迹,多达几百处,遍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综观这些遗迹,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少量由时期遗存至今的古迹第二类,虽然源于,与史实大致相符,却多少渗入了《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的内容第三类,虽有一点的由头,却由于《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和历史大庭相径,甚至面目全非第四类,出于对历史的附会,者纯系《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的产物由此可见,留存至今的遗迹,大部分并非真正的时期的遗迹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有关的名胜古迹尽管它们不能与画等,但却寄托了历代民众对史事和人物的追慕和缅怀,表现了人们的爱憎、理想和愿望;它们的形成演变本身,也已成为历史,是我们民族的心灵变迁史遗迹不仅仅是名胜古迹,它是民众世世代代累积下来的心理结晶的产物直到今天,遗迹仍然富有活力,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流淌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今天的遗迹文化之旅,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在延续和发展着文化

复原诸葛亮

五丈原,在今陕西秦川的关中盆地西端,背依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面对着横贯东西的渭河,是一座琵琶形的黄土台塬三面都是悬崖峭壁,东西两侧下临深谷,只有南面与秦岭相接这里便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地方

历史上的诸葛亮突出品格之一是智慧,但那主要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总揽全局的政治智慧而在军事方面,他确实并不特别擅长出奇制胜火攻博望坡、火烧新野都是小说家的杜撰;赤壁大战的真正主角是周瑜;夺取益州,功劳最大的是庞统,诸葛亮是在刘备快要攻破雒城时才率兵入蜀;夺取汉中,刘备是以法正为谋主,诸葛亮则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南征是他指挥的第一次重大战役,那是在拥有绝对优势下获胜的持续7年的北伐虽然保持了进攻的态势,但确实表现出奇谋为短的缺点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堪称一个重大失策;战略上把主要力量用于夺取陇右,战术上又总是与强大的敌军正面作战,而蜀汉国小兵少,并不宜大举久攻因此,五度北伐,无功而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617.html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突破史传记载,汲取魏晋南北朝以来民间传说故事,唐、宋、元通俗文艺的养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描绘了智绝诸葛亮,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从此,诸葛亮形象便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道德的化身,巍然屹立在亿万民众中的心中这一形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飘扬过海,远播于世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617.html

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三国演义》里,八阵图是诸葛亮克敌制胜招牌式的法宝其实,八阵图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形制奇特、复杂多变的军阵法则历史上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是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兵法阵图这和充满浓郁民间色彩的八卦图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民间总被混为一谈,因为两者都渊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图中的老人,把标有八卦图的布帘挂在五丈原上,借着五丈原的地气和诸葛亮的灵气,想多招揽几个来占卜的客人摄影/关海彤

五丈原上豁落城,是当年诸葛亮在此设立中军帐的地方我流连于此时,依然能感觉到秋风五丈原的悲凉气氛,体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慷慨情怀诸葛亮病逝时,享年54岁,正好是他27岁离开隆中草庐后27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617.html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责任编辑 / 易水  编辑 / 马宏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617.html

更多经典高清地图,详见地图集大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61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617.html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