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什么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评论字数 3478阅读模式

送宫花一直是《红楼梦》中的焦点事件之一,全书中可以与这一事件相对而看的,则是滴翠亭事件,前一事件中引入注目的是林黛玉的言辞,后一事件所备受的是薛宝钗的行为正如很多读者常以滴翠亭事件来评判薛宝钗是否有栽赃嫌疑一样,送宫花也成为诸多读者评定林黛玉性格褊窄、言语尖刻的重要依据事实上,曹雪芹对人物的刻画总是一体两面,他笔下的人物从来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湘云的咬舌,凤姐的毒辣,李纨的木讷等等,然而正是这些人物性格中的瑕疵,才使得这些人物更加真实、鲜活

事实上,第七回的主题送宫花,并非是为某人孤立而设的,曹雪芹借用宫花在贾府的穿梭而调动诸多人物在书中的第一次灵动地性格展现,除了被尊为绛洞花王的主人公贾宝玉,涉及到十二钗正副钗的人物也多达十人,从宝钗到迎春、探春、惜春,又从李纨到凤姐、巧姐,再从可卿、香菱到黛玉,这些人物的千姿百态在此回中不仅得以初绘,而且各具特色在曹雪芹如椽大笔的挥舞下,这些人物时而一笔多用,时而三五聚散,实在是《红楼梦》中场景与人物完美结合的绝妙之笔对于这些人物的描写,又不拘一格,主次,详略,明暗,其中主者可为黛玉,也可为宝钗,次者为迎春、探春,也可为惜春,详者为凤姐,略者为李纨、巧姐,暗者则为可卿、香菱,真可谓精彩纷呈,光华夺目,在读者的脑海中对荣国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送宫花一事中,重中之重的几个人物中首推林黛玉,而林黛玉在看到宫花时的态度,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读者的聚焦之处,但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内涵,就离不开周瑞家的这个人物周瑞家的作为牵动整体情节的一根引线,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黛玉固然有言语不饶人之处,周瑞家的却也颇为令人可厌而曹雪芹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其浑厚地笔墨往往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这就是一击两鸣的奥妙之处,即在刻画黛玉的同时,也在雕琢周瑞家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也就是说,周瑞家的是从王府跟着王夫人嫁入贾府的奴才,因此王家才是周瑞家的的第一主子,贾家只能退居其次成为周瑞家的的第二主子因此,周瑞家的与薛姨妈、王熙凤之间的关系就非同一般,在王夫人出嫁之前她们彼此应该是非常熟识的,现在又同居一处,自然更加和睦亲近周瑞家的作为管家太太的陪房,地位自然高于一般奴才,不仅周瑞管着贾府春秋两季地租子,闲时还有带着小爷们出门的权利,周瑞家的也管着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这样一来,周瑞家的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倚势托大、目中无人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曹雪芹也有意从送宫花这件事来体现周瑞家的平时为人处事的方式,尤其在送宫花的过程中,插入其女婿冷子兴的案子更是其仗势而为的点睛之笔,所以早期评点家张新之评其势利财色,统于一人,还是非常恰当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再看书中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认真阅读文本可以发现,薛姨妈吩咐的清清楚楚,十二支宫花,首先贾府三艳每人两支,其次是贾母的心肝儿肉黛玉两支,最后才是她们王家自家的侄女四支而周瑞家的倚势托大,图自家方便,自作主张的改变了薛姨妈的意思借此也可以看出,在周瑞家的的势利眼中,这众多主子中,第一重要的是王夫人,至于其他人,只要面子上过得去也就行了,就是她们王家的小姐薛姨妈也不过应景而已,以黛玉的聪明灵慧,怎会不识此人的势力嘴脸?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有人根据荣国府布局图来分析,说周瑞家的确实是顺路带给每个人的,并不是有意把林黛玉放在最后但以个人愚见,在她眼里根本没把薛姨妈吩咐的次序当回事,这种顺路本身就是主观意识下的有意行为,作为一个奴仆,不按照主子的吩咐办事,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而为,这就说明周瑞家的平时就倚仗自己是王夫人的陪房,身份贵重拿大惯了,所以自认为怎么做没人会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但恰恰这次遇到的是黛玉,孤高自诩的黛玉不给她留情面也无可厚非周瑞家的听了黛玉的话,一声儿不言语,她不敢分辨解释的真正原因,恐怕正是黛玉的诘问让她自愧而无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其实,曹公笔下的人物都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作为第一女主的黛玉也不例外在早期稿本甲戌本中黛玉说完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之后,还有一句替我道谢罢据此看,林黛玉在讥讽了周瑞家的之后,并没有忘记道谢,这也就说明林黛玉还是非常懂礼的只是为何后来的版本都删去了这句话,想来早期曹公对黛玉性格的画定尚在踌躇之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删去了此句,以达到复还黛玉七八岁年龄小儿女情态的效果据此看来,黛玉的性格在曹公笔下,的确是有一个步步脚印,慢慢长成的过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儿时的黛玉聪明清秀,但经历了母亲亡故,别离父亲之后,初入贾府的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表现了她小小年纪就要寄人篱下的内心惶恐在贾府居住一段时间后,年龄也有所增长,贾母的万般怜爱和宝玉的亲密友爱使她增长了一定的自心和优越感但毕竟属于寄居,所以在很多时候表现的多疑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时的表现,可见一斑当然,这一情节确实是林黛玉性格描写中的重要一笔黛玉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是人物本性的一种迸发,未免刻薄,但却不失娇俏可爱只一句话,黛玉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试问这是何等笔力可以表现的?并且这只是黛玉真情流露的一个小小剪影,后文中的黛玉并不是以此定格的性格,而是在成长中也不断蜕变的当然,黛玉性格中的这一瑕疵,也是符合曹雪芹作书初始美中不足的理念的脂评取笑近来小说描写美人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正是讽刺那些小说求全而失真的失败之处而《红楼梦》恰恰与之相反,可见正是这部书与众不同之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还有人认为黛玉之所以有这种表现,是宝玉在场的缘故,因为个性孤傲的人,尤其敏感,只有和亲密的人在一起才容易使小性子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小性子其实也是真性情的表现,难道真情流露也要被非议吗?也许黛玉真的没把两支宫花放在眼里,她在意的只是宝玉急忙忙接花看花的态度而已这种细微的渗入式感情描写,确实是曹公描摹人物的高明之处但从情节设置的人物组合来看,迎春探春在一处,惜春与智能儿在一处,宝玉黛玉则另在一处,这些对人物关系及其他的描写其实意味颇深此处只看宝黛二人,确实是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相较于他人,宝黛关系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只是不想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比林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因此林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所以黛玉这种心直口快的口无遮拦,正表现出她内心深处对宝钗那些许悒郁不忿之意当然,这只是黛玉对于宝钗的初识印象,后文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对宝钗的深入,她们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除上述外,送宫花这一情节,脂评还认为‘送宫花’写‘金玉初聚’为引,所以对宝玉宝钗的烘托也尤为重要对于这花,一位是先便说‘什么花?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另一位则是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如此明显的对比,被曹公隐秘在各个人物错综复杂的情节中,几乎瞒过读者所以,脂砚斋说作者真笔似游龙,变幻难测,非细究至再三再四不记数,那能领会也?叹叹!这两种对比,一是凸显宝玉喜好调脂弄粉的一次描写,一是体现宝钗性格中超然物外、豁达疏淡的一面,其实也是为后文两人性格、人生观等多方面的不可调和埋下伏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周汝昌先生读此回,认为本回为全书开卷七层大引子之末一层,借周瑞家的送宫花,写清全府内个院落之位置,是为交待荣府内景之总结而同时即又带出钗、黛、惜春、香菱等几位正副钗人物之出场,就中分写钗黛二人之申请,言词尤为重要写宝钗是稳重和平,写黛玉是尖酸猜忌,二人之性格与作风着墨不多,却已跃然纸上由此再看下回钗黛聚于梨香院之中言谈意趣便不突然故至本回为止,皆是引子之性质至下回方是真正的书文情节开端笔者以为,这一解读颇有道理,小小十二支宫花,犹如一只小小的指挥棒,轻轻一击,八方皆应,且余音袅袅这一情节,看似是荣国府中一派日常闲情,实则是曹公处处用意,笔笔设伏,精心结撰的结果,也为后文铺下大小巨细各种层次的脉络不提前文涉及到的正副钗诸人,其实也是荣国府各位主子的亲随丫头的正式出场,如宝钗之莺儿,王夫人之金钏儿,迎春之司棋,探春之待书,惜春之入画,都是在这一回逐一亮相夹叙周瑞家的的女婿冷子兴一事,也是照应前文演说荣国府的补笔之墨,可以使读者通过前后连贯而对整个荣国府有一个清晰的总体认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9477.html

因此,送宫花是《红楼梦》整部书中颇为重要的一处情节,曹公并不是专为黛玉一人而设,也不能成为黛玉性格缺陷的一处论据而被过度解读,如果一味的管窥蠡测,以一斑而定全貌,反而不能真正理解曹公所写宫花的深刻用意了

作者落笔升蝶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