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的由来

评论字数 4197阅读模式

三国中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的由来

历史上最著名的空城计,无疑是《三国演义》第95回描写的那段故事了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立即作好大军撤退安排,并亲引五千军到西城搬运粮草忽然飞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队,已分一半运粮草而去,城中仅剩二千五百军士,战、撤均不可能诸葛亮镇静自若,乃命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一门仅用军士20人,扮作百姓,洒街道诸葛亮本人则披鹤氅、戴纶巾,到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身边仅有二小童,一捧宝剑,一执麈尾魏军来到城下,皆不敢进司马懿因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怀疑其有埋伏,立即下令退军诸葛亮军因此化险为夷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可是,《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而非史籍,它所描写的诸葛亮空城计,许多人认为并非史实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空城计?又为何会使诸葛亮成为最著名的空城计的施行者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一、时期确有空城计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诸葛亮所在的时期,史书明确记载的确发生了数次空城计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据《志·吴书·黄盖传》记载赤壁之战后,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黄)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吴将黄盖在武陵开城门拒敌之计与空城计所不同的是贼半入,乃击之;但因其众寡,自以不敌,因开城门又与空城计相类似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据《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得知曹军积蓄军粮于北山下,遂命黄忠前往偷袭,以赵云屯兵于侧,策应黄忠黄忠过期未还,赵云率数十骑出营迎视,正遇曹军扬兵大出赵云且战且退,公(曹操)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据《志·吴书·朱桓传》记载吴黄武元年(222年),魏将曹仁欲取濡须,却佯说要攻羡溪吴濡须都督朱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间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日‘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以为朱桓没有防备,盲目攻城,被打得大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据《志·魏书·文聘传》注引《魏略》记载魏黄初七年(226年),孙权领五万众围文聘于石阳,时逢大雨,石阳城崩未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日‘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关于此次空城计,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因其与本传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的记载有差异,故怀疑文聘敕城中人不得见,自卧舍中不起可能是当时魏人的故事传说,因而在引注这条资料后特别说明《魏略》此语,与本传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二、诸葛亮空城计"史载有分歧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裴松之不仅对文聘空城计提出了疑义,他更对所引《蜀记》所载诸葛亮空城计提出了驳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089.html

《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郭冲三事载

(诸葛)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十二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裴松之是不相这段记载的他认为,考察史实,诸葛亮从来没有在阳平关拒守魏军,司马懿也没有到阳平关与诸葛亮交过战诸葛亮初屯阳平关在蜀建兴五年(227年),那时司马懿正以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而屯于宛城,两人相距一千多里以外,当无可能进行交兵司马懿后来对诸葛亮用兵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蜀建兴八年与曹真等三路伐蜀,他由西城进军丹口,遇雨班师,双方并未接触;另两次是诸葛亮最后二次北伐时,他在魏境的祁山与渭南相拒,足迹亦未至阳平关从情理分析,司马懿既举兵二十万,又知诸葛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再者《魏延传》明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尚不许魏延为万人别统,阳平关又是他伐魏战争的重要基地,岂可能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仅以轻弱自守尤其这番话是郭冲对司马懿之子司马骏说的,而对子毁父,理所不容,更何来司马骏慨然善冲之言呢?所以,裴松之断定此书举引皆虚[1]

不能说裴松之对诸葛亮空城计记载的驳斥没有道理但是,裴松之既然将这条资料选辑于《三国志》注中,就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根据

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有关的许多史料、传说被发掘出来,记载诸葛亮的资料相当丰富并且活跃南朝刘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对当时的异闻深感每多舛互有的是纰缪显然,言不附理;也有的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出事本异,究竟是史实还是传闻已经判不能断[2]了这些情况既指整个史料而言,亦包括诸葛亮的资料在内

既然那时就已经深感有些资料判不能断,那么裴松之的驳斥就仅是一家之言,对该资料采用选注,而不是淘汰的这一引注的事实,仍然表明了对该资料的重视;换句话说,即该资料所载之事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以裴松之对诸葛亮空城计资料的驳斥而言,以诸葛亮不让魏延万人别统证明不可能派魏延率大军,就显得武断了些因为,诸葛亮虽然因谨慎而不许魏延万人别统去行子午谷奇谋,但却是将魏延视为大将而让其多次领军出战的,如建兴八年遣魏延率军西入羌中,大破郭淮即是明证

所以,有关诸葛亮空城计的记载,宁可存疑而不宜断然否定

三、历史上有诸多空城计  

广为传布诸葛亮空城计的是产生于元明时代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之所以要绘声绘色地描写诸葛亮空城计,除了要状诸葛之智外,想必是受到了历史上诸多空城计的影响因为到此时,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空城计,除前举

时期的几次空城计外,还有很多

据《春秋经传集解》卷三鲁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66年秋,楚令尹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秩之门郑示楚以闲暇,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认为郑有人焉,不敢进,等诸侯援军一到,楚师夜遁

据《晋书·刘琨传》记载,西晋末怀帝永嘉年间(304年-313年),刘琨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记载,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十一月,(后)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部下不解,以为是轻敌萧承之说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记载,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五月,突厥数万众寇晋阳,轻骑入外郭北门,出其东门(唐公李)渊命裴寂等勒兵为备,而悉开诸城门,突厥不能测,莫敢进

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寇陷瓜州,瓜州刺史张守珪领余众修筑州城,板堞才立,贼又暴至城,城中人相顾失色,守珪日‘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琏纵兵击败之

据《十国春秋》卷七《周本传》记载,五代吴高祖天裙十五年(918年)七月,闽、楚、吴越将兵二万攻州,州兵不满数百,逆战不利,吴越兵围州数匝州刺史周本命启关,张虚幕于门外,召僚佐登城,数作乐宴饮飞矢雨集,略不为动吴越疑有伏兵,解围去

以上所举,仅是《三国演义》成书前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空城计中的几例而已它们无疑为《三国演义》创作空城计提供了可资汲取的丰富材料

四、《三国演义》对空城计"的完善  

诸葛亮治蜀二十年,安抚百姓,约制官吏,赏罚公平,法治严明,被人誉称为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3]而且他清廉谨慎,克己奉公;对待部属,开诚布公,操劳国事,鞠躬尽瘁所以,当这个杰出的政治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就引起了蜀人的深情悼念,《襄阳记》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到蜀汉末年,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这种蒸尝止于私门的纪念活动更加广泛而深入,朝廷被迫在沔阳为之立庙

由于诸葛亮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又深得民心,所以产生了许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传说诸葛亮死后约四十年,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即说诸葛亮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袁准也在《袁子》中说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日‘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在有关诸葛亮的传说里,除了继续表现他忧国勤政外,还突出了他战胜强敌的杰出军事才能,而后一点,多少是有悖于史实的

《三国志》所注引的诸葛亮空城计,即是突出他的军事才能的本来,如果仅是《三国志》的注引,影响不会很大,就像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空城计一样,不下功夫在史料中征引,是不会为许多人所熟知的诸葛亮空城计之所以影响特大,完全是《三国演义》的功劳

据苏轼《东坡志林》记载,还在北宋时,当时城里小孩就带钱去听的讲史除了说书艺人外,还有影戏、戏曲表演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中的《志平话》,文字虽简率,却已具有后来《三国演义》故事的主要情节《志平话》中,也有一个诸葛亮空城计故事,主要内容是曹操引军攻紫乌城,孔明令偃旗息鼓,军人街门作乐,百姓带酒与之作乐;故事结局是魏延等杀败曹军

《三国演义》的创作者没有将故事停留在《志平话》的水平上,它依据历史资料、民间传说、评书戏剧等,大大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它大写特写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依据的是《三国志》上的注引以及历史上发生的空城计的一些细节,从而构成故事的主要内容它描写有声有色,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感,使读者多不怀疑其历史真实性

由于《三国演义》广为传播,影响很大,可谓家喻户晓,诸葛亮的空城计也随之广为人知《辞海》有空城计条,除诸葛亮空城计外,未阐释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一次空城计,就很能说明问题

注释
[1]《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2]裴松之《上志·注表》
[3]《志·蜀书·李严传》注引东晋习凿齿评
作者刘晓霞等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