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二百多年来,虽然爱好和研究的人很多,但是至今连书的主旨也众说纷纭搞不清楚。
这就像看一幅画,人们只觉得这画很美,画家的功底画技很高,但画的内容是什么也红楼梦》问世以来,有不少人欣赏和研究这部书,以至产生说不清楚,没有看懂。
《红楼梦》并不是一本永远读不懂天书。它既然是人写的,就应该能够读懂。红楼之谜之所以解不开,有很多复杂原因。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文人头脑里,全是欧美引进的文学理念,忽略或抛弃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
道理很简单,《红楼梦》的作者写书时,并不是按照现代教科书上的条文写的。
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呢?中国文学史是以诗歌为主体的。
古人向来有用诗歌讥讽君主影射时政的传统,《诗经》《卫风•新台》就是讽刺卫宣公父纳子媳的,把卫宣公比做“戚施”。“戚施”,注解说是驼背糟老头的意思,大概等于现代口语中的“垃圾货”或“丑家伙”。
齐襄公与妹妹文姜通奸,国人在《南山》《敝笱》这两首民歌里,骂齐襄公是臭狐狸,骂文姜是个破鱼篓子。
屈原写的《离骚》,把自己比做香草美人,把政敌比做什么……,懒得查了,查出来也很难打字,反正是丑恶的东西。
古人把《诗经》中的这种写法称为“比”“兴”,其中有些说白了就是指桑骂槐。
老百姓批评朝政讥剌国君,不敢直接指名道姓,就绕一个弯子唱成情歌或儿歌,假装谈情说爱写景咏物,暗中抒发怨愤不满,嘲讽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统治者即使知道了也很难声张问罪。
后代的文人一直继承了这种传统,以至演变为一种写作技巧和艺术风格。
唐诗中有朱庆余的一首诗题目叫《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把这首诗写给张籍。张籍读了此诗,回诗一首:“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两诗全是用的譬喻。
后人欣赏这首诗,知道一点朱庆余的生平,他什么时候参加科考的,考中了没有,唐时科举是怎样进行的,对理解作品是有帮助的。
但认真探索这首诗的“真事”,考证朱庆余何时娶妻,妻子名叫什么,长得美不美,公婆待她怎么样,那就走到岔路上去了。